日前,2024年前三季度造船業成績單發布:1至9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18.2%、51.9%、44.3%,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5.1%、74.7%和61.4%。
而從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行業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全行業完成營業收入5019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49億元,平均利潤率為3.0%,機床工具行業的盈利姿態,字面上反映出來的似乎并不好看。不僅如此,在行業整體需求減弱、陷入內卷困境的當下,同質化技術對陣,上升通道面臨封堵,向下螺旋通道便被無限打開。
10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5%,但利潤總額超過5萬億元;以高技術制造業為代表的新動能行業利潤較快增長,實現同比增長6.3%,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9.8個百分點,拉動規上工業利潤增長1.1個百分點,為規上工業利潤提供重要支撐。
低空經濟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紛紛落地生根。“目前,合肥、深圳等全國重點城市大力發展低空經濟,特別是在農業、物流、旅游、醫療、交通等方面運用場景廣泛。”賽迪研究院科技與標準研究所高新技術及產業化研究室主任王凡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打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預計到2026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基礎設施加速建設,產業鏈條發展壯大,創新應用落地開花,我國低空經濟迎來快速發展期,全國各城在這一領域百舸爭流。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歷史與實踐表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一國工業化的廣度和深度,也決定了其現代化的進度和程度。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舉,我國工業經濟在設備落后、產能低下的薄弱基礎上艱難起步。經過75年發展,工業經濟實現了規模總量的跨越式增長和發展質量的顯著提升,以強大的實力推動我國由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四部門近日印發《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推動北京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低空產業技術創新,探索低空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一座廠、一輛車、一架飛機,見證了新中國工業飛速發展的輝煌歷程。工業發展是經濟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發展缺工廠、缺設備,原材料供給嚴重不足,日用生活消費品僅有紗、布、火柴、肥皂、面粉等為數不多的品種產出;經過75年奮斗,如今,我國能夠生產的產品覆蓋原材料、消費品、中高端裝備等各個領域,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我國船舶海工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卓有成效,又適逢新一輪市場機遇期,行業發展呈現積極向上態勢,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我國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我國船舶海工產業在國際市場份額中穩居世界第一,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