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產業鏈圖譜 | 人工智能產業鏈圖譜_人工智能產業鏈全景圖】
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研究經費投入、師資力量配置、科研人才投入、實驗室建設等是支撐高校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高校學術能力、教育教學實力的重要指標。
1、 部分院校獲得企業資金支持
當前,我國高校科研經費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財政支持,此外也會有校友捐贈、企業捐贈、個人捐贈、以及校企共建項目的企業資金投入等。
從國家財政上來說,院校層次越高,所屬系統資金越充足,該高校所能獲得的國家財政支持也越多。而不同部委,除了會給自己的“直系”院校提供資金支持,也會提供平臺搭建和資源聯動上的幫助。所以,清北復交浙等一批集“雙一流”、“985”、“211”、中央部屬高校等多重身份為一體的知名高校能比其他高校獲得更多國家財政和公共資源支持。相應地,這些高校也有實力在自身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人工智能科研上投入更多。
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之一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教育部與工信部、國防科技局等單位共建高校,也是“211工程”院校,雖然地處西安,并非一線城市,但依然是最早設立人工智能學院的高校之一,也在人工智能發展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侯彪教授介紹,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近五年人工智能方向的科研經費投入已達1.5億元。
2、人工智能領域頂尖師資集中于名校 人才投入浙大居首
從師資配置上來說,中國高校當前總體來看人工智能師資緊缺。為數不多的領域頂尖專家都集中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名校,普通高校難以吸引頂尖人才。
《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當前在國際上人工智能領域具有代表性的204位學者中,有12位任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高校。
在當前我國高校人工智能學科體系尚未健全、人工智能本科教育尚不成熟、人工智能教育頂尖師資欠缺的情況下,高校人工智能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水平、研究方向、行業資源、思維高度,某種程度也決定了這個學校人工智能專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和發展高度。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對過去10年公開發表過中國專利或中英文論文的研究人員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人才投入總量達201281人,其中179439人投入于高校,占中國人工智能人才投入總量的81.3%。其中,浙江大學以2273人占據國內高校第一名,哈爾濱工業大學以2252人占據國內高校第二名,緊隨其后的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人才投入也都超過了2000個。
3、中國科學院系統論文高產 清北南大浙大位列CSRankings榜單
在麻省理工學院馬薩諸塞校區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EmeryBerger2018年最新發布的全球院校CS實力排名的項目CSRankings中,清華大學位居全球高校AI實力排名第2位,北京大學位居全球高校AI(包括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與數據采集、自然語言處理、網頁信息獲取五個方面)實力排名第5位, 浙江大學排名第24位,南京大學排名第51位。
當然,論文產出數量只能從一方面反映高校的專業發展實力。衡量高校的專業實力還需要考量高校的發展特色和發展方向。
人工智能的研究需要學生學習計算機學習的多項交叉學科內容,對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也很高,而人工智能學院的構建,能夠為當前的人工智能提供高技術人才。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