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關于涂銘旌的事件中,他進行的三次“白手起家”的“創業”,也是其個人經歷中一直被稱贊的事件。
第一次創業:奔赴西安“拓荒”
1958年,而立之年的涂銘旌響應國家號召,奔赴西安“拓荒”。在西安交通大學,涂銘旌參與了金屬材料專業的建設工作,開啟了他“材料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
西安交大工作的三十年中,涂銘旌主要跟隨周惠久院士從事金屬材料研究,先后參與了“低碳馬氏體的運用研究”“液體金屬對鋼及耐熱合金的強度、塑形影響”及“鐵素體、耐熱鋼及其高溫強度”等金屬材料方面的課題。
1970~1981年,涂銘旌協助周惠久院士開展“論發揮金屬材料的強度潛力—強度與塑、韌合理配合”科研項目的研究,并與鄧增杰、周惠久、朱維斗發表了題為《再論發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問題—強度、塑性、韌度的合理配合》的學術論文。并與周惠久院士創立了以“從服役條件出發”為核心內容的金屬材料強度理論。
1988年7月,涂銘旌憑借其在“發揮金屬材料強度潛力的理論研究”科學技術中的重大貢獻,榮獲了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為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及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申報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創業”,轉向功能材料研究
在進行金屬材料三十年后,1988年8月,涂銘旌辭別西安交通大學,進入成都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前身之一)任高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涂銘旌開始了“二次創業關”—在成都科技大學進行功能材料的研究。
創業之初,各方條件都很簡陋。但涂銘旌自力更生,使用27平方米的舊房,并自行籌措了一萬元錢購置了實驗室基本設施。涂銘旌憑借此建設了稀土及納米材料研究的新天地,創建了稀土及納米材料研究所,指導或主持開展了“鑭鐠鈰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機械行業中的應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貯氫合金規模生產關鍵技術”“無釹貯氫合金鎳氫電池研究”“高耐候性與抗菌型納米改性粉末涂料技術研究”“室溫磁致冷材料開發”等項目研究。
學科建設方面:1993年秋,成都科技大學獲準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博士授權點;2004年四川大學金屬材料系獲準自主設立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專業博士授權點;2001年四川大學材料學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被評為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實驗研究之外,涂銘旌也積極關心科研和社會應用的關系。針對四川經濟發展,涂銘旌提出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政策建議,如《關于大力發展四川稀土產業的建議》《關于四川制定納米稀土發展規劃的建議》《依托資源優勢發展新材料產業打造四川新經濟》《深度開發攀西釩鈦資源,打造鋼鐵、釩鈦產業“航母”的思考和建議》等。這些建議得到各部門的廣泛采納,產生了很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第三次創業,在重慶文理學院擔任顧問
2008年,已是八十高齡的涂銘旌受聘為重慶文理學院發展戰略顧問,勇敢闖向了“第三次創業”。涂銘旌一直在用畢生所學,為國家和地方的科技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在故鄉重慶,涂銘旌提出了建設新材料交叉學科集群、建立新材料中心應用研究實驗室的構想,并領銜創建了“重慶市微納米光電材料及器件協同創新研究中心”。
涂銘旌一生獲得了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10項省部級成果獎,發表了600余篇的論文;同時進行了4部專著的撰寫工作,發明了將近30余項專利。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