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收錄專題 | 風力發電_風電裝機容量_風電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向,海上新能源已成為全球主要海洋國家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風電有望成為沿海地區新增能源供應的重要力量。
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
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的不斷提升,彰顯了我國踐行“雙碳”目標的堅定決心。然而,按當前全球碳減排速度發展,距離實現《巴黎協定》在本世紀內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甚至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全球碳減排問題依舊嚴峻,電力行業碳減排是能源轉型的關鍵。
海上風電對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具有巨大潛力,一方面,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風力更穩定,發電量更大,具有多重優勢;另一方面,海上風電場能盡可能地建立在靠近沿海的負荷中心。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上風電規模不斷擴大。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海洋能源處副處長劉霄在近日召開的2023中歐海上新能源發展合作論壇上,披露了一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約3189萬千瓦,裝機規模已連續兩年穩居全球第一,超第2至5名國家海上風電并網總和;2019-2022年利用小時數逐步上升,今年1-9月達1797小時。“從各省情況來看,廣東、山東、遼寧、江蘇、浙江、福建6省并網規模均超百萬千瓦。”
與此同時,各國越來越重視海上風電發展并進行積極布局,國際間合作密切。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預計,到2030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近500吉瓦,海上風電大有作為。
經濟效益凸顯
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裝機與運行面對著更為嚴苛的海洋環境,安裝成本更高。但得益于規模效應和標準化,海上風電行業成本得到降低,總體來看,我國海上風電行業已達到一定成熟度。
從整機制造、基礎施工、風機吊裝等關鍵生產制造與施工環節的產能來看,我國已形成支撐年新增建成并網規模超過千萬千瓦的海上風電產業鏈。劉霄介紹,在技術方面,我國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快速發展,海底柔性直流輸電和升壓站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基礎安裝技術持續創新。“目前,最先進的自升自航式一體化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白鶴灘'號在福建平潭外海完成了全球首臺16MW風電機組吊裝,吊裝高度達150多米。”
“近年來,近海風電場造價范圍在1-1.2萬元/千瓦,在山東、江蘇等建設條件較好區域個別項目招標價格低于1萬元/千瓦。深遠海風電場、漂浮式風電場造價逐步提升,分別在1.2-1.5萬元/千瓦和2.3-3萬元/千瓦。”劉霄說。
在彭博新能源財經亞太區研究主管阿里·伊扎迪·納賈法巴迪看來,中國海上風電的風機制造商比西方的整機制造商更有成本優勢。“中國制造商提供了更有價格競爭力的成本,助力全球風電行業發展。隨著全球市場大幅增加,制造能力也不斷增長,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于中國制造商。”
深遠海是方向
“從全球來看,風能在離岸較遠區域資源豐富,加之近海地方人類活動較為頻繁,風電開發需遠離這些區域,海上風電走向深遠海是必然。”據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院副院長陳曉峰介紹,目前全球深遠海風電正進入商業化開發階段,已建項目主要分布于歐洲和中國,中國已開展了柔性直流輸電、漂浮式風電機組和基礎的試驗示范項目。
據了解,當前,深遠海海上風電管理辦法未出臺,用海審批流程也未明確,深遠海海域開發建設難度大。劉霄認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完善將是支撐未來海上風電健康發展的關鍵,如推動海上能源島示范,加大海上柔性輸變電應用等。“實現大容量深遠海海上風電輸電送出,柔性直流、低頻交流等柔性輸變電技術將成為關鍵,應進一步加強研究并開展示范應用,引領我國海上風電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歐能源技術創新合作風電領域聯合研究牽頭人姜昊表示,漂浮式海上風電是深遠海風電開發的主要形式。預計到2030年,全球漂浮式海上風電的裝機可達16.5吉瓦。然而,目前漂浮式海上風電尚未實現規模化發展,在技術創新和降本增效方面面臨諸多挑戰。“中歐在漂浮式海上風電全周期價值鏈上有非常好的互補性,適合以價值鏈互補合作為抓手,開展相關合作。期待雙方進一步推動漂浮式海上風電降本增效與市場規模化開發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記者 林水靜)
轉自:中國能源報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