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收錄專題 | 5G技術及應用_5G應用場景領域_5G+工業互聯網】
2021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正式將5G演進的名稱確定為5G-Advanced。5G-A是5G的增強和演進,在速率、時延、連接規模和能耗方面全面超越現有5G,實現下行萬兆和上行千兆的峰值速率、毫秒級時延和低成本千億物聯。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終端技術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謝芳則表示:“5G-A是5G向6G演進的一個關鍵階段,也是我們布局未來網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著力點。”
5G-A全方位提升網絡性能
當下,5G網絡已經普及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座座5G基站由點成面,為人們架設起通向網絡的橋梁。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末,我國5G基站總數達313.8萬個,實現縣級以上行政區100%覆蓋。
然而,即使5G網絡已經得到基本硬件設施的保障,在街道上、建筑中高舉手機“追逐”信號的人仍然隨處可見,手機信號變弱乃至消失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這是由于受到5G基站信號輻射范圍有限的影響。據悉,一座5G基站的覆蓋半徑在250米至300米之間,其所處的位置越靠近邊緣,電子設備收到的信號就會越弱。
“在個人用戶的體驗方面,我們說的5G-A對于網絡性能的提升,主要體現在提升邊緣的覆蓋能力,也就是要提升用戶的一致性體驗。”在分析5G-A在網絡性能方面的提升時,謝芳告訴記者。
此外,5G-A針對工業互聯網用戶也做出了相應的性能提升。不同于個人用戶對網絡時延的低感度、低需求,工業制造對于網絡時延的要求會變得更加苛刻。謝芳表示,相比5G網絡,5G-A能夠增強網絡確定性的服務能力,也就是滿足高精度工業生產中對于網絡低時延的要求。據華為公司5.5G產品線總裁高全中介紹,5G-A的時延能夠控制在1至4毫秒之間,相比5G網絡十幾毫秒的時延而言,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性能提升。
亟需開辟新賽道新應用
3G網絡將彩色圖片引入到信息世界; 4G網絡催生了短視頻、直播等產業,同時也促成了游戲產業的爆發式增長;而在5G網絡的加持下,VR、工業互聯網、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全新的技術與產業也在不斷醞釀與成長。
新一代通信網絡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全新的技術與應用場景,5G-A也不例外。謝芳表示,拓展能力邊界,開辟新應用、新賽道是當下5G-A技術研發中的一項重點工作。
通過5G-A技術實現的物聯網方面的升級,將為傳統的倉儲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產業帶來全新的突破。在物流跟蹤領域,傳統的應用技術是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這種技術利用無線電頻率來傳輸數據,能夠低成本地實現對貨物信息的跟蹤收集,并實現自動化倉儲管理。在這條已經十分成熟的產業鏈中,留給5G-A的空間在哪里?謝芳告訴記者:“在比較靜態的場景下,應用了5G-A技術的‘新型無源物聯終端’能夠解決RFID設備傳輸距離短,網絡干擾管理能力差、定位精度差等問題,通過組網的形式,通過終端與芯片間的聯動,在網絡覆蓋的范圍內實現產品的追蹤。”
在工業互聯網與千行百業相結合的當下,許多傳統行業從供應鏈入手,尋找新的營銷亮點。譬如貴州醬酒集團就正在推行“全鏈路食品溯源系統”,運用通信網絡,令每個產品從原材料到生產過程都變得“有跡可循”;謝芳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在游牧的場景下,在每只動物身上都植入一個芯片,這樣無論牛羊跑到哪里,只要在網絡覆蓋的范圍內,都能追蹤到它。”
車聯網是5G-A大展拳腳的又一個新興領域。早在5G投入大規模應用時,車路協同就成為了車聯網領域的一項關鍵課題。通過通信網絡,路段的擁堵情況、預計耗時,甚至紅綠燈的等待時間等各種路況信息被收集、匯總,作為輔助駕駛的重要參考。據工信部數據顯示,至2022年,國內已完成3500多公里智能化道路升級。
5G-A獨具的“通感一體”能力,為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車聯網領域又添了一把柴。據謝芳介紹,“通感一體”是指將通信和感知的能力都集中到一座基站上,而在傳統通信領域,這樣的功能是通過雷達來實現的。對此,賽迪顧問數字經濟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王昊月表示,通過5G-A超越鏈接的通感一體化能力將為無人駕駛技術發展提供通信保障,推動自動駕駛從車聯到車云/車路協同,促進車輛智能網聯化。
“如果能夠實現成本的降低,對于這些傳統移動通信網絡沒有進入的領域,5G-A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謝芳總結道。
在物聯網與車聯網的兩個主要應用領域以外,5G-A在混合現實與元宇宙領域也將有所建樹。王昊月告訴記者:“基于5G-A優越的網絡性能與帶寬提升,沉浸實時應用的體驗感將得到大幅提高,不僅能夠滿足云游戲等娛樂應用的需求,同時也為元宇宙的發展普及奠定基礎。”
應用未動,標準先行
“當下,我們正聚焦于第一個版本r18的標準化工作,預計正式的標準協議將在2024年上半年發布。”謝芳透露。
謝芳告訴記者:“從技術上講,我們的終端和基站,甚至我們相鄰的兩座基站之間,要完成信息的交互,離不開標準化技術的支持。”謝芳表示,只有通過使用同一標準的協議,才能實現不同品牌、不同技術下的基站和終端間的信息解讀。在非標準化的方案下,即使基站已經附加上AI的能力,其作用范圍也是十分有限的。
謝芳提到,在5G-A的標準化領域和通感技術上,中國在世界范圍內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對標國際上的3GPP,我們國內也有包括運營商和高校在內的IMT-2020(5G)推進組跟進5G-A的標準化研究工作。”謝芳表示,相對于3GPP在2022年2月開始產生相關需求,IMT-2020早在2021年8月就率先開展了工作,具有一定先發優勢。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5G-A的發展上,我們會持續提升網絡性能,滿足用戶與行業的需求,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謝芳說。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