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收錄專題 |「光伏產業鏈」光伏發電裝機容量_光伏行業現狀及前景】
【研究報告 | 中國光伏新能源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光伏企業須從擴規模的傳統思路向提高技術含金量轉變,通過整合資源和優化管理,控制整體成本。更多關注風光互補、光伏和農業互補、光伏和水電互補等多種能源形式,實現互為補充。
光伏產業在歷經近兩年的一路高歌后,似乎又有產能過剩的隱憂。今年以來,從產業鏈上游硅料到下游組件,均呈跌勢。近期雖略有上升,但與年初相比仍相去甚遠。
資本市場率先釋放信號。近期,不少光伏上市公司發布了半年報,業績雖然亮眼,股價表現卻背道而馳。阿特斯發布半年報稱,上半年凈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321.75%,但阿特斯股價卻較兩月前已下跌近三分之一。天合光能股價較年初更是幾近腰斬,晶科能源等上市公司也創下年內新低。
對于光伏產業來說,今年本是收獲之年,光伏發電裝機超過水電,成為我國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電源。但種種跡象表明,產能過剩又一次擊中了光伏產業。對此,業內已有表態。晶科能源半年報直言,行業擴產已帶來了階段性產能過剩風險。
國際能源署2022年報告顯示,我國在全球光伏組件市場份額超過80%。有預計稱,2025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約386吉瓦,不過到今年年底,我國各環節產能將達到全球光伏裝機需求2倍之多,而未來規劃產能甚至在3倍以上,其中硅料產能過剩最為嚴重。
分析來看,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大量資本涌入光伏產業,使產業鏈各環節產能急劇擴大。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幅度均在60%以上。需求雖然受政策影響一路上揚,但短期內難以消化如此巨大的產能增長。
回顧整個光伏產業發展歷程,對這一問題會有更加清晰認識。本世紀初,在歐美市場補貼帶動下,我國光伏企業迅速成長并“走出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行業暫入低谷。此后,在國內補貼帶動下,產業重獲生機。2012年以后,受歐美“雙反”制裁,行業又入低谷。此后在政策支持下實現反彈,但2018年隨著度電補貼取消,又出現下行。2020年開始的大規模發展,則是受“雙碳”目標引領。
在這些起落中,伴隨著企業倒閉和市場出清,產能過剩之憂始終如影隨形,其中深層原因包括在市場前景向好情況下,企業擴張過快。這種擴張不少有地方政府助力,正是在企業和地方政府短期績效目標共同驅動下,才上馬一些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一旦市場波動,這些沒有太多核心競爭力的項目很容易敗下陣來。
要注意的是,此次波動和以前有很大不同。隨著國內外補貼政策退出,產業更多轉向市場驅動。在這種情況下,技術上勝出和成本控制成為關鍵。
為此,相關企業須從擴規模的傳統思路向提高技術含金量轉變,同時通過整合資源和優化管理,控制整體成本。在當前多能互補的背景下,更多關注風光互補、光伏和農業互補、光伏和水電互補等多種能源形式,實現互為補充。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 黃曉芳
原標題:產能過剩又一次擊中了光伏產業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