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專題 | 「光伏」光伏產業鏈_光伏發電裝機容量_光伏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市場規模全球第一、技術水平全球第一、生產制造全球第一、產業鏈完善程度全球第一……提起太陽能電池,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中國。2022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突破500億美元,同比增長80.3%,與電動汽車、鋰電池一道組成外貿出口“新三樣”。
十年來,從原材料、設備、市場“三頭在外”,到如今占據全球主導地位的“多項第一”,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張“新名片”。
光伏成為可再生能源“第一主角”
2022年我國光伏產業交出亮眼答卷:制造端產量增長均超五成,產值(不含逆變器)超過1.4萬億元;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同比增長近60%;光伏產品出口總額同比增長超八成,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光伏產業繼續高歌猛進,實現首季“開門紅”。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從制造端看,光伏供應鏈在傳統淡季仍保持高開工率。一季度,多晶硅、硅片、組件、電池片4個環節增長速度均超過58%。
來源:InfoLink Consulting
從應用端看,第一季度,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33.66GW,同比增長154.8%,超過2022年上半年新增裝機容量之和。與此同時,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426GW,超越水電,成為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第一,和繼煤電之后的全國第二大電源。
光伏產品出口也呈現量價齊升態勢。第一季度,我國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15.8%,整體出口情況向好。
光伏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已經成為行業內外的廣泛共識。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共山預計,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將達到約350GW,2024年光伏累計裝機量很可能超過水電,2026年將超過天然氣,2027年將超過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表示,中國沙漠戈壁面積達128萬平方公里,只要在5%的戈壁荒漠沙漠鋪上太陽能板,就足以滿足到2060年的整個能源需求。中國現在能夠安裝光伏的屋頂,經初步統計至少是8000萬戶,目前僅安裝了400萬戶,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
技術創新領跑全球
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是“新三樣”的顯著特點。光伏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三樣”之一,離不開技術創新的驅動。2022年我國光伏行業14次刷新晶硅電池實驗室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今年,這一創新趨勢仍在持續。
“同樣的面積、吸收同樣的光、能發出的電當然越多越好。”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振國介紹,以20%轉換效率的電池片為例,經測算,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的轉換效率,可以為下游電站節省約5%以上的成本。因此,哪怕電池轉換率只提高0.01%都意義重大。
隆基綠能宣布實現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31.8%的轉換效率
近日,隆基綠能宣布了其電池轉換效率的最新創新成果,即在商業級絨面CZ硅片上實現了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31.8%的轉換效率,創造了全球前三、中國第一的紀錄。同時,隆基綠能組件概念產品“2681”正式亮相。據了解,2022年11月,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硅異質結轉換效率達26.81%,創造硅太陽能電池效率新世界紀錄 。“2681”概念產品正是基于該先進技術,最高組件效率達23.2%,預計于2023年下半年正式量產。
在前不久舉辦的2023 SNEC光伏展上,記者觀察到,新推出的組件產品效率幾乎都超過22%,由于高效、大尺寸的應用,600W以上、甚至700W以上的組件產品比比皆是。鈣鈦礦等新一代電池技術產業化進程全面提速。協鑫科技、極光電能鈣鈦礦組件效率已達到16%,今年有望突破18%。在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共山看來,鈣鈦礦電池技術將在2023年正式步入量產元年。未來,鈣鈦礦將出現在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輕量化便攜發電裝置、汽車、光伏玻璃建筑一體化、電腦、手機等消費終端,更近距離地嵌入人們的衣食住行用之中。
“我國光伏產業能夠取得亮眼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產業本身的競爭力。”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我國光伏行業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優勢,產業配套完備、上下游形成聯動效應,產能產量優勢明顯,這是支撐產品大規模生產的基礎。與此同時,二十年來,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創新,技術優勢領先全球,為抓住市場機遇奠定了基礎。此外,數字化技術、智能化技術使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賽迪智庫集成電路研究所新能源研究室主任江華表示,降本增效,一直以來都是光伏產業的主旋律;而高性價比,則是我國光伏產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在保持全產業鏈技術領跑的同時,光伏設備的國產化進程也在不斷提速,進一步降低了生產制造成本。“以設備維護為例,以前設備出了問題,需要國外的工程師來修復,不僅維護周期長、價格貴,還要付出較高的溝通成本。而現在,我們可以提供就近、24小時維修服務,在節約時間的同時,降低設備維護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因此我們的產品不僅性能高、可靠性強,而且價格便宜,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江華說。
“光伏+”催生新動能
在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中電農創谷·低碳生態產業園,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發電面板,與白色的日光溫室交叉排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這些光伏發電面板可根據不同作物的種植周期和光照需求,自動遮擋大棚,既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又能實現光能轉換。
在上海地鐵龍陽路基地,一趟趟地鐵列車進進出出。在車庫近5萬平方米的屋頂,鋪滿了光伏發電板,成為一個“隱藏”的發電站。據介紹,該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約340萬度,大約可供8節編組的一輛地鐵列車來回行駛1560多趟。
使用隆基綠能光伏組件的陜西寶雞千陽農光互補項目
如今,光伏發電已經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綠色”新動能。
在中電農創戰略規劃部總經理蘆浩倫看來,智能光伏已成為幫助傳統設施農業園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中電農創谷·低碳生態產業園內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每年可以發電811萬kWh,在滿足園區內所有農業設施用電需求的基礎上,還可結余60%以上的電量,并入電網,農民群眾帶來切實實惠。目前,該項目已帶動附近約200名村民增收萬元,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樣板。
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平臺,農業園區還可實現智能化、信息化、產業化和新能源化的融合發展。蘆浩倫介紹,園區智慧能源管控平臺不僅可以集中監測、管理設施大棚光伏伏發電情況、智慧路燈等智慧元素運行狀況,還可以將企業辦公系統、園區旅游管理系統、園區配電系統等智能系統集成在同一管理界面上,實現對能源的總體集成和園區智慧化管理,使整體能效提高15%~20%。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快能源電子技術及產品在工業、通信、能源、交通、建筑、農業等領域應用。探索光伏和新能源汽車融合應用路徑。推進屋頂、墻面光伏系統研發應用,推動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光伏發電復合開發。
“如果說前十年是光伏組件生產技術創新發展期,那么未來光伏行業的發力點將聚焦多樣化應用模式的開發。”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光伏+”模式將進一步提高項目適應性和社會收益率。例如,在我國土地資源稀缺的東部地區,可采用“光伏+農業”“光伏+漁業”,解決光伏電站建設的選址問題;而在我國西部沙漠化地區,“光伏+”不僅可以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和沙漠化治理,還能實現清潔能源、農業種植及生態旅游收益。
“產業與光伏相融合,一方面可以獲取到低度電成本的電力資源,從而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鋼鐵、煤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可以利用‘光伏+’模式進行節能減排,實現綠色升級。未來,‘光伏+’應用場景將會更加廣泛,包括廣告、制氫、園區供能等,為我國光伏行業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奠定應用基礎。”該負責人說。
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片”
在位于浙江義烏的晶澳科技光伏組件生產車間,全自動智能制造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機械臂來回揮舞,一塊塊光伏板經過串焊、制版、裝框和多輪質檢后打包出貨。這些光伏組件將“遠渡重洋”,被運至歐洲、印度等國家和地區。
來源:中國光伏行業協會
近年來,我國光伏出海按下“加速鍵”,“走出去”模式更加多元,成為外貿“新名片”。“我們在海外設立了13個銷售公司,銷售網絡遍布全球135個國家和地區。我們也在歐洲和美國建設了區域運營中心,將單一的銷售職能升級為集技術、財務、法務、交付等為一體的多職能運營中心。此外,我們還在東南亞建設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生產工廠、在美國建立新的組件工廠,從而有力地保障海外市場。”晶澳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據了解,2022年晶澳科技電池組件出貨量39.75GW,其中海外出貨量占比約58%。2023年晶澳科技電池組件出貨量目標為60-65GW,海外出貨占比預計保持在60%左右。
晶澳科技光伏組件生產線
“根據我們與客戶的交流,以及目前長期訂單的鎖定情況,預計2023年整體海外市場的增量仍將是相當龐大的,會遠超第三方及行業預期。”該負責人說。
“2022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突破5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80%,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今年,我們預計光伏產品出口仍會保持較快增長,但因為供應鏈價格的下降,出口額的增速或將放緩,但預計仍將保持20%以上。”江華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除了產品出口,海外投資建廠,也成為我國光伏產業“走出去”的重要模式。晶澳科技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2GW組件項目,成為亞利桑那州最大的光伏產品生產基地;隆基綠能在越南、馬來西亞擁有2個生產基地,布局東南亞硅片產能4.1GW、電池片產能7.5GW、組件產能11GW;天合光能收購西班牙光伏跟蹤支架公司Nclave,并在越南、泰國設有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全球太陽能光伏制造供應鏈正在出現多樣化勢頭,到2027年,我國在全球光伏制造中的市占比可能會下降15個百分點。
對此江華表示,雖然一些國家和地區推出了各自的光伏產業擴張計劃,但就其目前的生產能力來看,僅能滿足本土市場需求的30%~40%,甚至更少。此外,要想建立一個完善的光伏產業鏈,并具備大規模量產能力,至少需要幾年時間,在這期間仍需要進口海外產品來支持國內基建的發展。“雖然有些國家出于自身利益出臺措施限制進口我國光伏產品,這對我國光伏產品出口有一定影響。但憑借我國光伏企業在海外布局的產能,我認為在未來幾年我國仍會維持全球光伏供應主導地位。”江華分析說。
晶澳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國光伏產業將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向高效、高品質、低成本、綠色制造等方向發展。面對愈加激烈的國際競爭,要不斷加強核心技術研發,推動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等技術應用,同時加強品牌建設,進一步提高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
作者:張維佳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