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2022,是云計算的“分水嶺”之年。
與前兩年的火熱相比,2022年云計算行業實屬不太好過:阿里云一季度營收增速創出歷史新低,騰訊云的市場份額也被后來者華為云反超,淪為第三。
在此情形下,2023年伊始,各大云廠商紛紛“換擋”,重新定基調、調整組織結構、更換市場策略。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親自掛帥阿里云智能總裁,并將2023年的關鍵字定為“進”;騰訊創始人兼CEO馬化騰重新為騰訊云戰略發展方向奠定基調;京東科技集團將京東云作為獨立事業部開始運作……
一系列的舉動,向我們透露出一個重要信號:云計算的風向要變了。
1 組織變陣 云計算戰場再起波瀾
根據Canalys云服務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地區的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同比增長11%,在2022年Q2達到73億美元,占全球整體云支出的12%。
與全球云服務市場33%的高增長勢頭相比,中國市場增長明顯放緩,首次跌破20%。
圖1 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地區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
云計算行業增長按下“剎車鍵”,一大原因是互聯網行業對云的需求開始減緩。
互聯網客戶對云資源的部署已經基本完成,而且互聯網行業流量已經見頂,沒有支持持續投入的市場需求。
實際上,過去一年,互聯網大廠云業務一直都于調整狀態。
阿里云的最新戰略已經從“定”轉向“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親自坐鎮,啟用更年輕、更具活力的高管團隊,這足以顯示整個阿里巴巴集團對云業務的重視,同時也意味著未來對阿里云業務戰略傾斜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技術方面,阿里云打穿技術底座,從自研芯片到革新計算架構,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術棧,“云釘一體”便是阿里云各種技術協同應用的“實驗田”,未來有望成為核心增長曲線。
人事方面,阿里找來了曾任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總裁的蔡英華擔任集團資深副總裁、阿里云全球銷售總裁,管理銷售業務。
其上任后隨即啟動組織架構和策略的調整,一方面,要優化銷售組織,形成“行業主建、區域主戰”的模式,另一方面,要向生態伙伴讓利。
不止是阿里云,騰訊云也開啟了“大轉向”,關注點從規模轉向價值。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未來騰訊將專注“關鍵產品賽道”與“打造技術壁壘”,騰訊云將作為“被集成方”,協助合作伙伴完成集成和交付。
騰訊在2022年新設立政企業務線,由曾任SAP全球高級副總裁的李強擔任總裁。
此前在CSIG架構下平行獨立存在的智慧產業各部,主要覆蓋政務、工業、農業、能源、文旅、地產、體育等多個領域,這給騰訊云挖掘大客戶提供了契機。
中國信通研究院曾預測,2021年的國內云計算市場中,僅政務云一個細分領域占比就會超過40%。
可見,預算充足、客單價高,市場潛力大的政企大客戶,必然將是云計算廠商的必爭之地。
京東科技也在2023年開年將云計算作為新一年重點發展方向,以“京東云”作為集團主要突出品牌。
新成立的京東云事業部將整合原京東云事業群,聚焦IaaS、PaaS產品、銷售、標準交付的一體化,建立信創云產品矩陣。
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科技京東云事業群云產品研發部負責人曹鵬將出任京東云事業部負責人。
京東科技的組織結構調整后,京東云的戰略地位加速提升,不僅代表著京東科技集團的發展方向與云計算深度融合,更意味著京東云將作為零售、物流和大健康之外的“第四駕馬車”,加速前行。
可以看到,所有云廠商都在強調向技術和服務本質回歸,把浮夸的、泡沫的東西擠掉。
云企業要給客戶帶來業務價值,同時也需要得到對等的利潤回報,只有實現云計算價值的雙向轉化,才能讓整個產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2 互聯網大廠向下 運營商發力向上
騰挪轉移的背后,可以看出互聯網大廠在面對云計算市場的內外部環境變化時,都不敢掉以輕心。
一方面,2022年,互聯網行業、傳統行業都在降本增效,對應到云計算市場上,前者需求下滑,后者又補位不足,導致國內云計算市場出現增速放緩的局面。
國內公有云市場的增速,前幾年能夠達到30%左右,2022年可謂是斷崖式下跌,增速只有10%左右。
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也顯示,2022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PaaS市場與2021上半年48.7%的增速相比下滑18%。
Canalys報告顯示,2022年Q3中國云服務支出達到78億美元,同比增長8%,年增長率首次跌破10%,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放緩。
另一方面,國內云計算市場競爭激烈,有四大流派爭奪市場。
除了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流派,還有以天翼云、移動云和聯通云為代表的運營商流派,以華為云、浪潮云為代表的ICT廠商流派,以及以金山云、青云科技、優刻得為代表的獨立云廠商流派。
互聯網廠商流派,面對大盤增速放緩,對于云業務虧損的容忍度也在降低,主動進行戰略收縮,各家業務增速下滑明顯。
據阿里財報顯示,阿里云在2022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2%、10%、4%,而在2021年四個季度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7%、29%、33%和20%。
2022年前三季度,包括騰訊云業務在內的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整體收入增速為4.6%,這遠低于一季度時市場15%-20%的增速預期。
百度智能云業務過去的三個季度增速分別是45%、31%、24%,也出現了增速下滑。
而獨立云廠商的業績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根據青云科技財報,2022年前三個季度,其營收2.33億元,同比減少21.01%;優刻得的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其營收14.89億元,同比減少36.43%。
金山云2022年前三季度的營收為60.49億元,同比下降5.5%。
為了提升利潤率,金山云也在主動收縮,將營收占比大、但毛利率低的CDN業務進行了大幅縮減。
與此同時,運營商云卻逆勢保持高增速。
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為代表的“國資云”表現強勢,借政務市場之風快速崛起,正在重構云計算市場秩序。
截至2022年Q3,雖然阿里、華為、騰訊、百度一直保持著四朵云的格局,但天翼云卻成為一匹黑馬,超越了金山云躋身前六。
根據2022年上半年財報,中國電信旗下天翼云收入281億元,同比增長101%;移動云收入234億元,同比增長104%;聯通云收入187億元,同比增長143%。
整個上半年,三大運營商都實現了翻番增長。
格局的變化,也是因為曾經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驅動了云計算行業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公有云的高速發展,而到2022年,隨著互聯網行業客戶增長放緩,云廠商們也在向傳統行業拓展,政企大客戶便是搶奪重點。
政企大客戶成為賽點,一方面是在疫情及國家大政策的影響下,政企大客戶的需求到了爆發的階段,是云計算市場新的增長點。
隨著國家層面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推動,政企大客戶上云用云,已經成為大趨勢。
另一方面,拿下政企大客戶,意味著業務金額高、續訂率高,客戶付費能力強,且復購意愿大。
往往是一次突破成功,就能換來長期合作,投入的成本最終可以換回收入。
云計算市場的玩家中,除了互聯網大廠之外,還有華為云,以及天翼云、聯通云、移動云這些長期深扎政務市場的玩家,它們在云計算市場的營收,在過去一年里不斷攀升。
運營商云之所以能夠鋪得這么快,和其在政務市場擁有多年積累密不可分。
這幾家運營商云以及華為,都是在to B和to G領域深耕已久。
而to C起家的互聯網大廠還需繼續補課,在做to B和to G業務時,渠道網絡和后期服務與交付都是短板,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當前,云服務已從最初的概念發展到普及和廣泛應用的階段。雖然2022年國內云計算市場的整體增速放緩,但依然充滿希望。
IDC預計,未來五年,中國整體云計算市場復合增長率將在20%左右。
而這樣的增速對于所有云服務廠商而言,是絕不能錯過的機會。
隨著云計算玩家們“大調整”的開啟,2023年,這些調整的成果將陸續放出,屆時,整個云市場或將更加熱鬧。
來源:控制工程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