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2022年已經開年,回顧2021年的熱點話題,就能夠發現汽車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是復雜多變的,受芯片短缺、新冠疫情不可抗力的影響,汽車行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但無論是轉型成功的傳統車企還是“蔚小理”帶領的造車新勢力矩陣,都在新能源領域發光發熱。
全球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新能源化,或者說是電動化,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和企業的共識。過去,很多國家對這點存在爭議和搖擺,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在增長,不斷邁上新臺階。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新能源化這個不可逆的態勢已基本形成。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超過10%,即汽車增量中電動化的比例超過10%,預計到2025年會突破 30%。美國、歐洲等的滲透率也在增長,特別是北歐,挪威電動汽車的新車銷售占比已接近100%。當然,各國電動化的技術路線不一樣,如中國以純電為主,歐洲以插電為主,日本則以弱混為主。
不穩定的國際形勢、全球缺芯問題的延續以及國內疫情的反復,都為國內汽車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那么,為何新能源汽車市場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幸免于難”呢?近期,國內油價高居不下,燃油車使用成本明顯提升。相對而言,純電動汽車受到的影響則小得多,耗電所產生的支出對于用戶來說并未發生明顯變化,這部分的用車成本仍舊處于低位。因此,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購買意愿獲得了提升的依據。
研究預測,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突破500萬輛;2025年將達到至少700萬輛,樂觀估計為900萬~1000萬輛。從100萬輛到1000萬輛,也就幾年時間,這個發展速度創造了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之最。新能源汽車當前的保有量、增速以及所帶動的產業規模,在過去難以想象。以動力電池為例,預計到2025年,中國電池裝機量將達到600GWh。
綜上所致,4月的汽車產銷量數字均被定格在120萬輛左右,成為近十年來同期月度的最低值。無論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都在本月出現了大幅的產銷量下滑。而令人欣慰的是,新能源汽車的整體表現相對要好于整體的汽車市場動向。
而從品牌構成來看,2022年的另一大趨勢則是合資品牌的快速入局。目前自主品牌以及造車新勢力成為目前新能源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今年11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已達到20.8%,不過相比于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7.4%,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只有可憐的3.6%。
在未來,新能源汽車一定是汽車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不可逆的大趨勢。在實現汽車“新四化”的道路上,新能源汽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法規政策的利好、技術基礎的保障,都為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用戶基數的保證,以及消費者購車觀念的升級與轉變,則為新能源汽車疏通了市場終端的前行道路。同時,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無疑將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過去10年,汽車產業變革的主題是電動化。下一階段,變革的主題將是基于電動化的智能化。電動化的普及要靠智能化來拉動,單純的電動汽車不會成為市場賣點,只有更加智能的汽車才是競爭焦點。反過來看,只有電動汽車才能更完整地嵌入智能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的最佳載體是電動化平臺。因此,在電動化基礎上會加速智能化,“兩化”在汽車上將正式合體。
總的來說,2022年新能源汽車依然是主旋律,對于市場而言,無論是否愿意,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都必須開始學會“獨立行走”,甩掉補貼這根“拐杖”;無論是否愿意,傳統燃油車企業,都要學會接受轉變,抓緊時間向著低油耗和電動化轉型,力爭以最有利的姿態搶占市場。
來源:控制工程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