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2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促進工業和信息化平穩運行和提質升級有關情況。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介紹,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比2020年提高6.8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8%,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了27.4%,總量達到了31.4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
據肖亞慶介紹,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4.3%,比上年提高了30.2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8.2%。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了77.5%,這是近年來比較高的水平。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得到提升。肖亞慶指出,工信部著力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卡點和堵點,使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得到提升,光伏、風電、船舶等產業鏈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一度緊張的集裝箱去年增長了110.6%,翻了一倍多;芯片產量也增長了33.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增長了17.7%,兩年平均增速為8.3%。這也是近年來的較高水平。我國工業產品出口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保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促進世界工業經濟恢復增長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我國產業結構進一步實現了優化升級。肖亞慶指出,從三方面來看,一是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增加值分別增長18.2%、12.9%。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28.6%和45%。二是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步伐加快,集群發展取得新進展。重點領域規模以上工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3%和74.7%。各項指標呈現好的態勢。我們還要看到,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的能耗同比下降5.6%,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表現。三是龍頭企業引領和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步伐加快,培育“專精特新”4萬多家,“小巨人”企業4700多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過800家。
此外,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肖亞慶表示,“天問一號”任務實現火星探測的“繞、著、巡”,“神舟十二號”“十三號”載人飛船接續成功發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網發電;新型顯示、工業母機、新材料等領域的攻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力支撐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同比分別增長了44.9%和42.1%。
作者:齊旭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