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上的一篇論文顯示,在美國西部偏遠的荒野地區和國家公園,每年都會落下大約1000噸或更多的塑料粉塵。多達1/4的微小塑料碎片可能來自附近城市的風暴,而其余的則源自更遠的地方。這項研究首次梳理了微塑料的地理起源,進一步證明了此類污染在世界范圍內是普遍存在的。
“我們創造了一些不會消失的東西。”猶他州立大學生物地球化學家、該論文主要作者Janice Brahney說,“現在它正在全球流通。”
Brahney與美國國家大氣沉降計劃建立了一個試點研究——在一個氣象站網絡中收集這種微塑料。這些氣象站通常用于在美國各地采集雨水樣本,大多位于偏遠地區。
研究樣本來自美國西部11個偏遠地區,包括大峽谷和Joshua Tree國家公園。Brahney注意到這些顯微鏡下色彩鮮艷的碎片。“我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塑料沉積,這真令人震驚。”這些碎片中的大多數還不到人類頭發寬度的1/3。
Brahney發現了很多細小的纖維,可能來自衣服、地毯和其他紡織品。她還發現了微小的顆粒,其中約30%是顏色鮮艷的球體。她說,這些球體比化妝品和其他個人護理產品中使用的塑料微珠還要小,它們是油漆的成分,在噴漆過程中可能被釋放到大氣中。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微塑料的生態學家Chelsea Rochman稱這一發現“令人震驚”。這種顏料是“一種全新的來源,以前從未被真正討論過”。
其余70%的顆粒更難分類。因此,Brahney和同事借助一種名為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的技術分析這些顆粒和纖維。結果表明,樣品中平均含有4%的塑料。“這個數字讓我們大吃一驚。”Brahney說,她原本預計不到1%。
在統計了這些數據后,Brahney和同事估計,每平方米的荒野每天大約會落下132塊微塑料。這使得美國西部的國家公園和其他保護區每年產生1000多噸塑料,相當于3億個塑料水瓶。其他研究發現,在偏遠地區,包括歐洲的比利牛斯山脈和北極地區,也存在類似數量的微塑料。但這項新的研究有更詳細的數據,這有助于Brahney的下一步研究:找出塑料的來源。
為了做到這一點,Brahney使用一個天氣模型來確定風暴到達采樣地點前48小時的路徑。她發現,經過或靠近大城市上空的風暴會比其他風暴攜帶更多的微塑料。最多數量的微塑料是在經過丹佛的風暴中產生的。這些風暴在落基山國家公園樣品站沉積的微塑料是其他方向風暴的14倍。這些微塑料碎片也比在干燥天氣里從空氣中沉降的碎片要大,表明暴風雨的強風能夠卷起更重的碎片。
Brahney說,大部分塑料很可能來自更遠的地方,是通過高空的風而不是區域性暴風雨帶來的。大約75%的塑料是在干燥而非多雨的天氣中沉降的。這些碎片往往更小,只有極其細微的塵埃大小,可以傳播數千公里。此外,沉積模式也受到急流的影響。海拔較高的地區也傾向于有更多的微塑料,這進一步表明,這些微粒在大氣高層移動,并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循環。
Rochman將這部分研究稱為“令人驚嘆”的部分。她說,了解微塑料全球移動模式和過程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Brahney現在正與專門研究灰塵傳輸的大氣科學家合作,研究塑料顆粒如何在大氣中移動、可能來自哪里以及在空氣中可能有多少等問題。她說,這種微塑料中的大部分可能已經循環了數年,甚至幾十年。這些顆粒可能首先沉降在農田、沙漠或海洋中,然后作為全球“塑料循環”的一部分被風再次卷起。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韓天琪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