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將此次新冠病毒造成的全球影響比喻為“一次去全球化實驗”,直接導致全球供應鏈的緊張混亂、國際貿易減少。
“大危機中往往孕育著大機遇。在疫情阻擊戰的后半程,以‘線上’和‘工業互聯’為特征的‘場景式’變革,正在通過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加速我國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說。
當前,數字化對現代社會的滲透體現在方方面面。生活方面,此次疫情倒逼便民服務集中上線,如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生鮮零售等。生產方面,工業互聯網融合了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供需對接、物資統計、產能提升、云排產、云檢測等場景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家治理方面,政府部門主導的以大數據、AI為基礎的數字化治理和線上服務,如外流人員的追蹤定位、疫情擴散控制、輿情監控等被進一步鋪開應用。
“5G、云計算、大數據、AI逐漸形成合力,‘線上+’場景迎來全面爆發。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能為用戶創造價值的服務,將趁勢實現用戶習慣的固化與泛化。”徐曉蘭說。
除了對居民日常生活的改變,新冠肺炎疫情也驅動企業利用信息化手段,組織和協調復工復產等工作。
作為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途徑,工業互聯網不僅將更多線下業務搬到線上,實現流量的快速聚集、用戶體驗與持續運營、以及服務精準化,而且通過對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深挖工業數據資源價值,構建以數據資源為核心的生產體系,充分發揮數據資源的價值作用,推動制造業企業生產模式升級,助力企業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此外,云計算、大數據、AI等更能借助算力算法輔助完成生產決策。
徐曉蘭認為,工業互聯網有效連接著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拉近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間的距離,推動人機關系進一步重構,為打造“社交”工廠,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持。
“如果說2003年的非典刺激了消費互聯的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將帶來工業互聯的奮起。”徐曉蘭說。
在她看來,此次疫情帶來的數字化轉型的起點或許是消費場景,但是隨著轉型的持續深入,借助數據、算法、產品、技術和經驗,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對接、供需的高度匹配,工業互聯網駛入“快車道”,最終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
事實上,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技術融合,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制造化的產業融合等詮釋著全面連接地成果。
徐曉蘭提示,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尤其要重視基礎設施與基礎要素,重視基礎性對工業互聯的作用。從政府角度看,作為公共服務供給方,為快速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必然會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公共服務的數字化轉型,而以5G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恰好為工業互聯網提供物質載體和技術保障。
此外,數據作為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基礎要素,其性質界定與權利歸屬、開放共享與市場準入、行業監管等均決定了工業互聯網的活躍程度。
那么,對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的意義是什么?
“這一系列地努力旨在深挖工業數據資源價值,構建以數據資源為核心的生產體系,推動中小企業生產模式升級,形成大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上平臺、用平臺的協同共進格局,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提高行業生產效率,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徐曉蘭說。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卜葉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