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油氣資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工業經濟運行的“血脈”,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油氣產業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油氣產業的發展速度、產量規模、產業結構、技術創新、對外開放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同時,國際油氣能源格局不斷變化,對我國油氣能源安全產生了深刻影響。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不斷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向縱深發展,能源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當前世界油氣產業新形勢
(一)油氣能源占據主導
全球油氣產業正在發生周期性和結構性轉變。2018年,油氣資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超過一半。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統計,石油占比31%,天然氣占比23%。化石能源仍是世界主要能源,天然氣消費增長量占全球一次能源總消費增量的43.5%,已成為全球能源增長貢獻率最高的基礎能源。
(二)供需格局發生改變
油氣生產供應能力呈現東方下行、西方上行趨勢,以美國為主的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對全球油氣供給量的影響力日益顯著,油氣需求增長引擎正在由西方轉向東方,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地區成為消費增長新動力。《2019全球能源展望》顯示,今后原油、天然氣的供需將分別進入平穩增長期、快速增長期,至2040年油氣供需總量基本持平。近幾年,全球油氣供給側取決于美國、沙特和俄羅斯三方博弈,其中美國起決定作用;需求側將取決于以中國、印度為主的亞太地區。中美經貿關系走向將對今年全球油氣供求和價格走勢起到關鍵作用。
(三)油氣定價權正在轉移
世界各國間能源政策的調整方向不斷分化,能源利用效率和技術日益進步,油氣資源在各地區間消費需求差距愈加明顯。供需兩端不斷變化,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正在逐漸喪失全球油氣定價權,美國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尤為凸顯,亞太主要消費國對石油和天然氣定價話語權增強。
二、影響世界油氣格局的新力量
(一)非常規油氣資源興起
歷史上所形成的一條橫跨俄羅斯、中亞、中東及非洲的常規油氣供應帶,正在被西半球豐富的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所改變,如加拿大的油砂、委內瑞拉的超重油、墨西哥灣和巴西深水石油以及北美地區的頁巖氣和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這些非常規油氣資源開始突破經濟和技術界限,尤其是“頁巖革命”后,美國的技術優勢、靈活機制、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市場結構促進了頁巖油氣的市場發展,大大降低了開采成本,具備了應對低油價的能力,使得美國占全球頁巖油技術可采量的16.8%,全球油氣資源上游開發呈現向西調整的態勢。
(二)大國能源戰略格局重塑
特朗普政府奉行“能源獨立”政策,致力于不斷改善國內能源生產環境,特別是2018年實施的《減稅與就業法案》,大幅下調企業所得稅稅率至21%,給予提高油氣采收率和邊際油氣井的政策優惠。通過以上措施,美國的油氣行業競爭力顯著提升,不但促進了美國能源獨立政策的進一步實施,也使石油格局得以重塑。
(三)供需兩端博弈力量漸強
自第二次石油危機后,作為傳統油氣供給方,OPEC對油氣價格影響力在減退。今后全球原油的定價,一方面將取決于美國、沙特和俄羅斯三國之間的博弈,且美國對全球油氣價格的影響在增強;另一方面,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主要石油消費大國將在亞太油氣定價中擁有更大話語權。
三、深化改革和國際合作,保障油氣能源安全
近兩年,我國連續成為全球最大原油、天然氣進口國。《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9.8%,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45.3%,而且油氣對外依存度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上升態勢。這些嚴峻的挑戰,既是“危”也是“機”,我們必須按照市場化原則,推動實施中國油氣市場對外開放,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進一步提升國有油氣企業市場競爭力,直面外國資本和企業進入國內市場的競爭,練好內功,增強參與國際油氣合作能力,掌握我國油氣能源安全主動權。總的來講,深化新時代的油氣改革和國際合作,要“樂于談”以求共贏、“敢于打”以求發展、“善于變”以求安全。
(一)堅持共同體理念,鞏固統一戰線,拓展供給多元化
雖然當前中美關系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油氣資源的拓展方面,中國仍大有可為。首先,應考慮加大對美國油氣產品進口,爭取貿易談判有利結果。同時,要繼續鞏固與其他國家的雙邊關系,特別是俄羅斯。中俄在能源領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合作潛力,當前中俄兩國都遭遇國際經貿關系惡化的情況,油氣合作成為中俄兩國能源貿易的重頭戲,未來俄羅斯可能成為我國第一大天然氣供應國。其次,中國可考慮在上游進行資源開發、中游油氣管道和液化天然氣(LNG)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展廣泛深入合作。最后是加強與歐佩克的關系。隨著美國對中東地區的原油進口量日益下滑,中東油氣資源國紛紛向東看,增加向中國的原油出口量并提高其市場份額,這有利于我國增加自中東地區進口石油的話語權。
與此同時,能源合作尤其是油氣產業合作正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先行者和主力軍。目前,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油氣合作經濟帶”已經初步形成,其全球性能源和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將日益顯現出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日益落地生根。今后應繼續與沿線國家相關企業、國際同行開展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合作,積極構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平臺,研究新的商業模式,不斷開辟新的海上通道、優化海外資源配置和資產布局,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努力拓展油氣供給多元格局,持續擴大我國在國際能源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堅持戰略思維,打造核心競爭力,推動全產業鏈改革
中美貿易摩擦再次表明,國際貿易的競爭最終要落腳到企業之間的競爭,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出路。在全面開放格局下,石油企業將直面外國強勢資本的競爭,首先要堅持兩個“一以貫之”,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充分發揮非國有資本的“鯰魚效應”,真正讓國有企業活起來。其次,大力推進產業互聯網、智慧企業建設,實現運行管理“一張圖”,以科技信息化提高風險智能研判預警水平。最后,企業也要竭力促進技術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
體制改革盤活市場活力,油氣全產業鏈的改革是強起來的土壤。目前,從我國油氣產業鏈看,“三桶油”唱主角,沒有形成國資、民資、外資的“百花競放”。中國要以油氣管網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市場化改革方向,采取不同政策完善油氣市場結構,形成上游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游統一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充分競爭的油氣產業格局和“N+1+N”市場體系,深入推進油氣管道這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構建公平競爭的油氣能源市場體系。從頂層設計、法律法規、監管體系、產業政策等多方面為更多資本主體參與投資運營提供政策支持,有效提升油氣行業運營效率,促進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業務發展,增強國內油氣供應保障能力。
(三)堅持底線思維,加強自身建設,保障可持續發展
油氣儲備安全,長期需依靠自給自足,短期靠增加戰略油氣儲備和不斷提高使用效率。目前,美國已是全球第一油氣生產大國,預計2023年前實現能源獨立。美、英、日的戰略石油儲備分別為348、232、184天,而我國僅為50天,且天然氣儲備能力不到全國消費量的6%,與國際平均水平在15%以上的差距仍存。面對油氣儲備的嚴峻現狀,我國應借鑒歐洲做法,通過模擬演習了解儲備安全線實數,摸清實際儲備安全線。同時,應考慮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建設大型石油儲備基地,統籌推進新建LNG接收站,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的市場機制,避免重蹈西方國家油氣危機覆轍。
目前世界基本形成了以中東地區為主的東半球常規油氣版圖和以美洲地區為核心的西半球非常規油氣版圖。中國要居安思危,提升國內油氣的供給能力:一是應盡快出臺與《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配套的文件,圍繞礦業權改革這個核心,規范油氣探礦權和采礦權出讓、流轉的操作細則,改變油氣勘探開發壟斷現狀。二是努力在天然氣特別是在非常規天然氣上有所突破,要大力開展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攻關。三是優先考慮我國富余資源,重點突破。結合我國農村農業生產活動衍生出大量生物質廢棄物資源,重點考慮開發技術,既能處理廢棄垃圾、改善環境條件、促進生態循環,又有助于緩解能源緊張局面。
在新時代全面開放格局下,油氣產業改革應當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戰略為遵循,將改革向縱深推進,尋找一條既符合世界能源發展規律,又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油氣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者:國家發改委國經中心研究員、教授級高級經濟師 蕭新橋)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