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隨著人們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及下游行業的消費需求增長,具有環保性能的TPU材料的消費量逐年增長,TPU產業也隨之取得發展。本文對我國TPU產業的發展特點、關鍵原料供應情況和行業競爭格局進行了重點分析。
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TPU),是一種二異氰酸酯-擴鏈劑硬段和低聚物多元醇軟段構成的線性嵌段共聚物,在所有熱塑性彈性體(TPE)中性能相對較高,且具有環保性能,對于PVC在任何領域均具有替代性。2007以來,由于TPU產業轉移至東南亞和中國,以及其下游的管材、鞋業、汽車、建筑等行業快速發展,TPU行業在我國快速發展,無論市場規模還是生產能力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TPU是高分子新材料行業中的朝陽產業
TPU最早于1958年由德國拜耳公司研制成功,隨后巴斯夫、諾譽、陶氏化學等化工企業也相繼研制成功,日本于19世紀70年代從德國引入TPU生產技術,并傳入了中國臺灣。TPU近幾年已經成為需求成長最快的熱塑性彈性體,全球對TPU的需求量正日益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可達10%,預計到2020年,全球TPU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730億美元,市場前景廣闊。
我國TPU產業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已經出現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TPU 高新技術企業,廣東、浙江、山東等地均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TPU產業群,部分TPU產品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整體看來,我國TPU生產企業以小微型企業居多,生產工藝和產品應用技術等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以生產中低端產品為主,而在軍工、汽車、醫療、勘探等高端領域用的高端TPU產品方面還處于前期探索發展階段,不具備核心競爭力。
從產業生命周期看,我國TPU產業正處于成長期,發展迅速,年消費量以15%的增長率快速增長,目前已經超越歐美成為世界第一的TPU消費市場,具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屬于朝陽產業。跨國企業為了搶占我國市場,紛紛在我國建立生產基地,給國內的TPU企業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我國的TPU產業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
TPU的關鍵原料的供應格局有序
TPU是由二異氰酸酯、擴鏈劑和大分子二醇聚合反應得到的高分子聚合物,原料包括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二異氰酸酯(MDI)、多元醇、擴鏈劑1,4-丁二醇(BDO)、己二酸等(見圖1),這些原材料主要來自石油產品,除了自身供求關系,石油的價格波動對其擁有較大影響,其中MDI是生產TPU最重要的原料。
圖1 TPU的上下游
(資料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MDI的生產技術壁壘高,投資巨大,目前的MDI主要由萬華化學、陶氏化學、科思創、巴斯夫、亨斯邁等行業巨頭供應,呈現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合計產能占全球MDI總產能的84%,其中萬華化學具有18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已成為全球最大的MDI生產企業,幾大寡頭之間未形成聯盟,MDI銷售的市場化程度較高,供需格局整體較為有序。目前科思創、萬華化學、巴斯夫等企業在亞洲、歐美均有產能擴增布局,全球化布局將越發完善,而國產MDI產能預計未來三年內有望迅速擴增至422萬噸/年,供應量將更為充足。
圖2 全球MDI產能分布
(資料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TPU的行業集中度較高
TPU的競爭格局由國外企業、中國大陸企業和中國臺灣企業三部分組成,外企和臺企從事TPU產業均超過40多年,經驗豐富,在中國TPU產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國相對處于較弱勢地位。國外企業產品較為多元化,涉及聚氨酯(PU)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巴斯夫供應TPU的上游原料MDI、多元醇等基礎化工原料,還生產TPU粒子、TPU薄膜等產品。
目前TPU的全球產能約195.9萬噸,巴斯夫、科騰、陶氏化學、萊昂德爾巴塞爾的合計產能占全球TPU總產能比重約40%;我國TPU總生產能力大約為40萬噸左右,預計到2020年國產TPU產能將達到60萬噸以上,屆時中國能夠向世界提供近三分之一的TPU。
近年來,一些生產聚氨酯的企業開始將產業鏈延伸至下游TPU生產中,這些企業具備原料配套優勢,能夠有效平衡原料價格波動風險,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占據主動地位,如浙江華峰、煙臺萬華等。根據全球TPU大型生產企業的發展經驗,TPU產業未來將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
表1 中國主要TPU企業的產能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結語
我國TPU產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是前景廣闊的朝陽行業,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和壓力;MDI是TPU產品的重要原料,MDI全球供需格局有序,國產MDI產能將進一步擴張;TPU行業集中度較高,目前階段國外企業占據重要地位。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