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在水環境治理政策陸續出臺、治理目標逐步明確、考核機制不斷加強的行業背景下,“十三五”或將成為流域治理市場的黃金時期。本文對當前形勢下的行業市場前景和行業競爭格局進行了簡要分析。
在生態文明、“兩山論”以及《水十條》等政策引導下,水環境治理市場由點到面加速釋放。從大環保到大生態,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并非單純的環保工程,而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涵蓋內容更廣大的生態工程,需要按照流域統籌、系統治理的思路,從根本上構建健康高效的流域“自然一社會”水循環系統、水環境系統和水生態系統,細化來看,流域治理涉及水污染防治、水利工程、海綿城市、生態修復、濱水景觀、智慧管控等多個子項,因此必然需要市政、水利、環境、園林等多專業配合解決。在當前形勢下,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大,企業競爭格局也隨之改變。
政策頻出助推行業前行,全面治水任務緊迫
隨著“水十條”“河長制”“湖長制”的陸續出臺,細分領域相關政策的細化落實,政策的催化作用逐漸生效,“十三五”時期將成為流域治理空間最大,釋放最為迅速的時期。根據國務院2016年底發布《“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治理目標:以環境改善為最終目標,實施以控制單元為基礎的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體系。建立流域、水生態控制區、水環境控制單元三級分區體系。實施以控制單元為空間基礎、以斷面水質為管理目標、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流域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建立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其中水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實施太湖、洞庭湖、滇池等重點湖庫水污染綜合治理。開展長江中下游、珠三角等河湖內源治理。目前距離2020年考核的時間進程已過半,但部分領域地區推進滯后,水環境現狀與目標尚存差距,治水需求仍然迫切。
市場容量迅速釋放,大量項目將持續落地
由于資金需求量非常大,自2012年以來水環境綜合治理開啟PPP模式,訂單趨向大型化。根據十三五期間流域治理方向的儲備項目工程量進行市場空間測算,保守估計在2.5萬億元。截止到2018年3月底,財政部管理庫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類項目共有597個,項目總金額達到7658億元,并且項目個數及金額在持續快速擴張,市場規模巨大。
從項目所處的階段來看,2018年第一季度財政部管理庫中的污染防治與綠色低碳項目有45.4%落地,其中生態環保項目貢獻率穩步上升,但目前仍有大部分項目沒有落地,也間接說明在2018年-2020年將有大批量的水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落地,市場利好。
從區域的角度來看,全國范圍內,華東、華中和西南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其中華東以山東為首,華中以河南為首,西南以貴州為首,可見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投資力度明顯與流域空間分布有關。
治理要求日益提高,競爭模式或將轉變
流域治理單個項目金額大,子工程項目多,從過去的“點源式”訂單過渡到“區域式”,對企業的綜合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競爭門檻提高,并購重組增加,行業洗牌加劇。隨著產業的發展,孤軍作戰可能逐漸轉變為聯盟式共同發展。
目前,流域治理行業具有持久競爭力的主要有兩類企業:
第一類企業擁有較強的PPP訂單獲取能力,主要由三類企業構成:水務集團和環保企業,利用自身在污水處理領域截污治污和運營的優勢獲取訂單;央企建設集團,其核心優勢在于設計施工資質齊全,獲取訂單和融資能力強,在水環境綜合整治領域主要賺取的是工程利潤;園林類企業,利用園林建設方面的優勢,在生態修復這一中間環節占據一席之地。
第二類企業是具備核心技術、在細分領域成為龍頭的公司。它們在流域治理產業鏈中的某一點具有很深的專業化技術積累,從而獲得發展空間。
結語
流域綜合治理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按照PPP模式和項目整體承包的運作方式,未來,行業格局還將繼續分化。大型企業朝平臺化方向演進,部分企業朝著專業細分領域的方向演進。此外,隨著對治理效果的強化和檢測技術的發展,PPP項目付款或將不再以項目進度為主要參考。從業企業需通過對流域治理產業鏈中各板塊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實現流域統籌、系統化布局、生態化治理和智慧化管控。從而形成特有的技術壁壘和市場競爭力,實現長效運營。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