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醫療領域也迎來了一次變革的機會。而我國醫療健康行業能否在這次變革中抓住機遇,實現均衡、智能、健康的發展?本文將做簡要的分析。
自從2008年,大數據這個概念被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人提出以來,它的應用就在各個領域“遍地開花”。中國工程院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大數據的應用首當其沖的就是智慧醫療”。那么,智慧醫療在我國又有著怎樣的發展現狀呢?
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通過“互聯網+健康醫療”探索服務新模式、培育發展新業態,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醫療衛生事業,為打造健康中國提供有力支撐。根據全球B2B市場情報和咨詢公司BIS Research的一份市場情報報告--未來全球醫療保健市場的大數據分析和預測:2017年智慧醫療的市場規模估計為142.5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增幅將超過687.5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3%。另一份報告顯示,在智慧醫療較為發達的美國,每年僅醫療數據分析一項,就能為該國產生3000億美元的產值,減少8%的醫療支出。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左右,但是醫療資源卻僅占世界的2%,因此,未來我國的醫療領域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指導意見,智慧醫療行業在醫療大數據資源共享、臨床和科研以及公共衛生的大數據應用、數字化健康醫療智能設備、遠程醫療應用體系等領域有著廣泛的發展空間。推動智慧醫療行業的發展,可以改變行業原有的以服務收費為導向的模式,讓其轉向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換言之,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有助于降低醫療成本,同時提供優質的治療效果和患者體驗。臨床和科研以及公共衛生的大數據應用,主要是利用大數據技術處理醫療數據,這個方面,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對常規的體檢數據、影像數據、基因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達到診斷、檢測疾病的目的。數字化健康醫療智能設備、遠程醫療應用體系,主要是通過佩戴傳感器將數據實現遠程傳輸給治療機構,或者患者的遠程診療。培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新業態,諸如智慧醫療產業發展所衍生配套的芯片產業、物聯網產業等等。國外在智慧醫療發展上已取得較為深度的推進,如美國政府主導研究的精準用藥,可根據個人的體質數據,如基因數據、身體指標數據等,精準的制定診療方案,而不是傳統的粗獷式的治療方法。
近幾年,智慧醫療行業呈現出快速地發展勢頭,一些現有的知名企業,利用自己的產業優勢,已經開始了自己在智慧醫療領域的產業布局,如阿里巴巴的阿里健康和“醫療云”、萬達大健康產業、恒大健康等。
表1 2010-2017年我國智慧醫療產業規模
與此同時,我國的智慧醫療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發展的困局。
(1)醫療數據數字化
首先,我國的城鄉發展不平衡,即便現在國家已經倡導數字化醫療,僅僅在一些大城市或者有條件的大醫院已經建成了數字化病案;另一方面,早期的病例主要是紙質版,這些紙質版的病案,經過長期的保存以及本身內容的可讀性方面都給其轉化成計算機可處理的數據帶來較大的困難,這就為建立較為完整、豐富的數字化病案數據庫帶來了挑戰。
(2)隱私保護
隱私保護是醫療行業中及其重要的問題,而醫療數據數字化帶來的風險之一就是數據的隱私保護。如何做到敏感的醫療數據的安全保護,這就需要數據保管方嚴格的網絡安全防護和自我約束,以及國家配套法律法規的規范指導。
(3)技術和人才儲備
由于我國建立數字化病案的起步較晚,相較于國外通過分析相關醫療數據的智能診斷分析,如基因數據分析、醫學影像分析,國外已有大學開設相關專業,而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和技術儲備仍有較大缺口。
(4)醫療數據庫的搭建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倘若能建立基于14億人口的醫療數據庫,必將對自身國民乃至全人類的醫療健康都有重要的意義。而目前,對于脫敏的非隱私醫療數據,絕大多數醫院或者機構都是各自為陣,或者僅與合作單位共享數據,并沒有建立完善的可共享的數據庫。
結語
隨著國民對更高質量生活水平的追求,智慧醫療憑借其更優質的診療服務特點,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其發展前景不可估量。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起步較晚,但能否實現彎道超車,為全民的醫療健康穩步推進甚至跨越式的發展,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資源的協同布局發展。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