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屠呦呦近日對“青蒿素抗藥性”的研究突破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針對此次的研究進展,屠呦呦方研究團隊的表示則是,苗頭很好,尚難言“重大突破”。
“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新突破
新華社報道稱,經過三年多科研攻堅,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終獲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療應對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由三天療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產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療效立竿見影。
報道稱,國際頂級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近期刊載了屠呦呦團隊該項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藥性”治療應對方案,引發業內關注。
新華社報道稱,在“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新突破的同時,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根據屠呦呦團隊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90%、80%。
對于紅斑狼瘡的治療,在屠呦呦于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之后,就開始進行。而對于青蒿素康抗藥性的研究,則是在屠呦呦于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后進行的。
屠呦呦團隊該項重大研究成果論文介紹
該論文標題為《“青蒿素耐藥”的應勢解決方案》(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論文一共有六位作者,分別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藥研究所特聘專家王繼剛研究員、Chengchao Xu博士、廖福龍研究員、姜廷良研究員、Sanjeev Krishna教授和屠呦呦研究員。其中王繼剛為論文主筆。
該論文稱,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類目前治愈瘧疾的必須選擇,在臨床中優化用藥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現有的“青蒿素抗藥性”現象。
該論文最后提到,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藥風險方面優于青蒿素類藥物的下一代抗瘧藥似乎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出現。 藥物研發項目的高昂成本會影響新藥的價格,并有可能阻礙最有需要的患者獲得藥物。在研發成功40年之后,青蒿素類藥物仍然是聯合治療時首選的抗瘧藥類別。
早在4月2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發布消息稱,屠呦呦等六位專家在該論文中,基于青蒿素藥物機理、現有的治療方案、耐藥性的特殊情況和原因、以及藥物價格等諸多因素,從全局出發,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青蒿素抗藥性"的合理方案。
前述消息稱,該論文除提出了解決現有的“青蒿素抗藥性”問題的治療方案,文章還討論了一個常常被研究人員忽略的問題:抗瘧藥物的價格。
數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相關科研人員解釋說,這方面的試驗的確“發現了一些東西,苗頭很好”,但目前的數據只是臨床一期數據。他介紹,一般要臨床二期數據形成之后,才能報批生產,臨床三期數據出來后,才是對生產最有說服力的數據。目前,二期臨床數據正在積累中。另一位科研人員也持相同觀點。
該科研人員介紹說,如果試驗順利,新雙氫青蒿素片劑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獲批上市。
這兩項研究的團隊成員有數十人,此外還包括中科院、首都醫科大學的臨時協作人員。屠呦呦作為團隊的主心骨,主要對研究的方向性問題把握,比如對破解“青蒿素抗藥性”難題,就必須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機理的人士,起主導作用。
瘧疾疫區主要集中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非洲地區,所以控制瘧疾的藥品成本也是研發藥物的關鍵部分。青蒿素成本低廉,而在開發中成本也會反應在定價上,這些都是藥物在運用中要克服的困難。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