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根據現在的公開數據分析,此前,人造肉漢堡已經完成了將千萬份的銷量。這也是人造肉走向市場的開端。
Beyond Meat在官網上也表示,與傳統的牛肉漢堡相比,他們制作的人造肉漢堡能在生產過程中節約99%的水、93%的土地、90%的排放以及46%的能量。此外,Beyond Meat也憑借與快餐和休閑連鎖餐廳的合作關系,成功地接觸到了更多的受眾。
在國外,“人造肉”受到資金的追捧,初創企業Memphis Meats近日公告稱,公司獲得了1700萬美元的投資。該筆投資由風投公司DFJ領投,該公司此前也投資了特斯拉、SpaceX和Skype。四大糧商之一的嘉吉公司以及部分其他食品公司也參與了投資.同樣跟投的還有比爾蓋茨和英國維珍集團董事長Richard Branson。
與市場上已有的以植物為基礎的肉類仿制品不同,實驗室生產的肉類源于動物,也稱為“清潔肉”。雖然不同公司的制造方法不同,但這些充滿未來主義風格的食品全都始于動物。
一般而言,研究人員首先從動物身上提取切片,找到可以自我復制的細胞,這就是“種子”,然后在人工環境下對這些“種子”進行培育,最終得到細小的可食用的肌肉組織。這些細小的肉條適合被壓制成漢堡中使用的肉餅,或用于煎炸的肉塊。
目前,已有數家公司涉足這一領域,制作自己的肉類。例如,位于加州舊金山的孟菲斯肉類(Memphis Meats)公司正在開發牛肉、鴨肉和雞肉;另一家同樣位于舊金山的JUST公司則利用從雞的羽毛中分離出來的細胞,制造出了名為“伊恩”(Ian)的雞肉產品,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表示,2018年底,人造“清潔肉”可能出現在美國和亞洲國家的各大餐廳,第一批面向餐廳的清潔肉包括雞塊、香腸和鵝肝。
清潔肉也吸引了科技大佬的關注。2017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維珍航空理查德·布蘭森等都參與了孟菲斯肉類公司1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則認為,清潔肉是未來10年內最有可能通過生物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具有極高增長潛力的領域。
Memphis Meats是一家發展人造肉的企業,成立于2015年,旨在以人造肉技術迎合市場大量的肉類消費需求,并實現對環境的保護。該公司希望在2021年起,向公眾提供人造肉。2016年2月,Memphis Meats研制出全球首個人造牛肉丸。Memphis Meats的人造肉是通過提取動物細胞后,利用生物反應器獨立培養得到。在培養過程中可以避免家禽飼養過程中大量的廢氣排放,需要的營養物質也只相當于傳統肉類生產的一小部分。
雖然“人造肉”受到熱捧,但是在未來還是存在不小的挑戰,主要有二:
一是價格過高,以Memphis Meats推出的“人造肉”為例,1 磅(約合 0.45 公斤)要賣 9000 美元,遠超普通消費者的承受范圍。
。2013年,波斯特創造出的第一塊人造牛排的生產成本高達25萬歐元(約合200萬元人民幣)。法國全國農藝研究所研究主管讓-弗朗索瓦·奧凱特表示:“雖然成本肯定會大幅下降,但那也很難進入到工業階段,除非取得技術突破。”
美國、荷蘭、以色列等國的好幾家新興企業目前正致力于破解這個難題。此外,還可以寄希望于農產食品加工業的大量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泰森風險投資公司,這是美國最大的肉產品公司泰森食品公司旗下專門進行風投的企業。還有嘉吉公司、谷歌或前面提到的比爾·蓋茨等。加州新興企業Just因為生產不含雞蛋的蛋黃醬而聞名,它自2011年創立以來已經籌集了2.45億美元資金。
二是食品監管難題,雖然這些人造肉制品尚未真正走向市場,但仍然引發了人們對政府如何監管這些人造制品的關注。但是這種新型肉類由誰來管,美國政府也搞不清楚。從歷史上看,美國農業部(USDA)規范來自屠宰場的肉類、家禽以及雞蛋生產,而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負責監督食品添加劑。由此看來,人造肉不適用于現有的監管規定。有人認為,人造肉應當被歸在FDA新動物藥品申請程序覆蓋的范疇內。該機構主要基于相關條例管理施用于動物的藥物。如果企業生產時,提高了人造肉的風味、脂肪含量等,應被認為相當于給動物使用了藥物。
此前,美國畜牧業協會(USCA)就請求美國農業部將“牛肉”和“肉類”局限于那些“以傳統方式出生、飼養和收獲的動物的產品”另外,由哪個部門監管?目前在美國仍未有定論。從歷史來看,美國農業部下屬的食品安全和檢驗局監管肉類、家禽和雞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負責對源于人體細胞和組織的療法的安全性進行評估,并監督轉基因動物。
盡管美國眾議院撥款專家小組建議由美國農業部來對“清潔肉”進行監管,但有些人認為,一盤由動物肌肉細胞制成的菜肴,看起來更像必須經由美國FDA審查的細胞制品,而不像農業部監管的屠宰產品。紐約市非盈利研究機構“新收獲”(New Harvest)執行主任伊薩·達塔就直言:“在屠宰場進行核查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檢查實驗室培育肉類設施時需要的專業知識大相徑庭。”
相關技術人員表示,實驗室培育的肉類面臨的監管困境與基因工程面臨的監管爭議如出一轍,都是監管系統跟不上科技發展步伐的表現。
在解決現在的人造肉價格的問題上,技術的研究是必要的。而監管問題則是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出現對監管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