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人造肉”的公司在上市初日股價即有了大幅度的增長。這也代表著“人造肉”的市場前景一直被看好。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去年全球肉類替代食品規模約為46億美元,到2023年有望達到64億美元,亞洲是增長最快的地區。研究表明,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在2018年和2017年分別增長了22%和18%。而根據相關調查,全球的素食主義者人數或已超過4億。國內方面,據2015年一項對4004名上海市居民的問卷顯示,上海市居民中素食者占0.77%。而2013年國際公眾電臺網站上聲稱中國素食人口已超過5000萬(4%-5%)。從消費量來看,中國居民對肉類和禽類需求相對比較剛性,而在豬肉供給缺口的背景下,未來部分替代需求可能被人造肉滿足,從素食消費者的滲透率來看,簡單測算中國素食主義者每0.1%的滲透率對應4.2萬噸人造肉潛在需求。
我國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占比超過 60%,對豬肉依賴性較強。并且我國豬肉消費量占全球豬肉消費總量的 50%,以自產為主,對進口依賴小。根據相關數據,2018 年我國進口豬肉 156.1萬噸,占我國總消費量的 2.80%,占全球豬肉貿易量的近 20%。2018 年國內豬肉消費量約為 5540 萬噸,如果豬肉供給量減少 20%,將會產生 1108 萬噸肉類消費量缺口,即使全球豬肉可供貿易量都進口至我國也無法滿足國內豬肉供給缺口。因而這部分豬肉供給缺口將分攤其他肉類,包括禽肉、牛羊肉以及“人造肉”。
健康、一定程度的溢價和道德要求是未來食物追求的八個品質的其中重要三個。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人們也度過初步溫飽階段,對于食物對于人們自身健康的追求也在不斷提升。
在健康以及環保的內生需求催動下,素食消費傾向也在持續提升。有責任意識的消費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基礎較為深厚,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中高產消費者也支持這種消費趨勢。根據 Euromonitor公布的 2016-2017 年全球素食主義者增加量的前十國家數據,東南亞、 歐洲是最主要的增長區域。預計到 2023 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 64.3億美元,2018-2023 年 CAGR 為 6.8%;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預計 CAGR 可達 8%以上。
“人造肉”切合健康環保趨勢,具有較大市場潛力。健康、環保、動保、素食等因素推動人造肉市場需求增長,2018年全球肉類替代食品規模約為46億美元,到2023年有望達到64億美元,5年CAGR為6.8%,其中亞太地區增速最快,預計CAGR可達8%以上。全球肉類消費量不斷增長,市場規模超1.4萬億美元。假設“人造肉”未來能夠替代全球1%的肉食消費,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0億美元。
市場人士分析,人造肉并非是一種市場噱頭,而是關系到全球人類未來的一項重大命題。隨著人口膨脹,如果人類繼續以現在這樣的規模和速度吃肉,土地、水資源、碳排量等都將面臨巨大壓力。而且,隨著飲食習慣導致的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健康問題不斷增加,全球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健康的飲食選擇,人造肉市場會快速增長。如果食品安全問題得以保障,制作成本、口感、接受程度方面得以改善,那么其市場潛力將是具有顛覆性的。
總的來說,從現在的飲食結構變化和健康環保的角度來分析,人造肉的市場是很明朗的。而具體的發展還和其技術的變化和企業生產有關。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