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人造肉”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那么“人造肉”的產業鏈包括哪些行業,之后的發展趨勢有如何?
“人造肉”發展歷程
近年來,“素食主義”悄然崛起,越來越多的人標榜自己是“素食主義者”并以此為榮。進入新世紀10年代后,縱觀全球市場,變化在逐漸發生。
最直觀的變化可在對互聯網數據變更的觀察中發現。2009年8月,有關“純素主義”的詞條在英文維基百科中的瀏覽量達73000次,2013年8月上升至145000次。同時,相關詞條的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維基百科瀏覽量也有所增加。
互聯網所反映出的趨勢在現實中也都能找到參照。純素主義在美國被宣傳為“迷人的”和“時髦的”,并衍生出“彈性素食”的理念。
在科技發達的當下,這種載體已然出現,即仿葷素食,也就是“人造肉”。Impossible Foods(IF)即是深耕這一領域的企業之一。其創始人為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教授Patrick Brown,原本身處科研領域卻轉型人造肉行業,除了自身也是素食主義者之外,還因為這一行業對改善環境大有益處。
2011年11月,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生物學教授馬克·波斯特說,全球第一個人造肉餅有望于2012年8月或9月問世。
20世紀30年代后期,美國化學家波耶受汽車制造商福特雇用,研究汽車座墊套皮革的代用品。他在研究中發現,榨油和制造人造黃油后的大豆殘渣中,蛋白質含量豐富,并可纏繞成股,直到1953年,他才取得"人造肉"的發明專利。
20世紀60年代,人造咸豬肉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由于肉類價格上漲和肉類中含有脂肪、膽固醇,很多人都認為組織化植物蛋白肉(TVP)銷售前景看好。
2018年11月26日,美國《科學》雜志報道,人造肉將上美國餐桌。
“人造肉”產業鏈介紹
從國內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為豆粕,因而產業鏈上游為大豆初加工企業(通常為向榨油廠購買豆粕)或為原料貿易商,中游為豆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產),下游應用一方面銷售給食品加工企業用作輔料,另一方面供給素食肉類生產商制作“人造肉”。
“人造肉”行業主要采取兩種技術路線:第一種路線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
通過人工方式合成肉類相似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素肉”。另一種則是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少量干細胞,隨后在實驗室中培養其成長為肌肉組織的人造 “培育肉”。
植物人造肉通過從豆類等植物分離蛋白質和纖維,然后改善結構加工成具有肉類口感的纖維蛋白,最后加入植物香料、微量元素、維他命等配料做成具有鮮肉味道和營養價值的素肉。為了提高仿真度,植物肉生產商還會在素肉中添加從植物細胞中獲得的亞鐵血紅素,讓肉質的顏色更加接近真實,提供原汁原味的體驗。“培育肉”來源于動物,原理是先從動物中抽取干細胞,然后通過生物培養的方式令其分裂成長,最終長成肌肉組織。在細胞結構上,“培育肉”和原肉沒有本質的差別,口味相似,在培育過程中還可以控制營養成分的含量,提高營養價值。
“人造肉”產業鏈走向分析
假設“人造肉”未來能夠替代全球1%的肉食消費,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0億美元。當前行業主要問題是成本較高,其中以植物蛋白為技術路線的“素肉”產品價格稍高于傳統肉制品,尚可被市場接受,而以生物工程為技術路線的“培育肉”價格高昂,仍不能量產。Beyond Meat上市首日大漲帶來極大廣告效應,有望促進“人造肉”消費及國內廠家模仿。龍頭公司融資后有望加大研發投入,促相關成本加速下降。同時國內非洲豬瘟爆發以來,能繁母豬存欄量、生豬存欄量加速下行,預計本輪豬周期中豬價漲幅更高、持續時間更長。我國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占比超過50%,2018年國內豬肉消費量約為5540萬噸,如果豬肉供給量減少20%,將會產生1108萬噸肉類消費量缺口,分攤至包括雞肉、牛肉以及“人造肉”。
根據相關數據分析,預計到2023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64.3億美元,2018-2023年GAGR為6.8%,其中,亞洲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長速度最快,預計GAGR可達8%以上。
國內“人造肉”食品萌芽初現,豆制品產業鏈受益。國內“人造肉”當前主要作為肉制品添加物,與動物蛋白配合食用,提高肉制品口感。近年來伴隨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人們對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消費者開始接受“人造肉”這種新型食品。“人造肉”產業鏈與豆制品相似。向上游采購豆粕為原料,中游為豆制品深加工,下游應用一方面銷售給食品加工企業用作原料,另一方面作為獨立品牌的“人造肉”進行銷售。
人造肉行業的興起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近幾年仿肉市場在不斷增長,相關的上下游企業也將受益。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