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經過多年的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在宮頸腫瘤組織中存在多種基因突變,這些基因突變中有可能存在驅動宮頸癌發生的驅動基因,針對這些突變的基因進行深入研究,其可能成為治療宮頸癌的有效靶點。本文重點分析關于人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拮抗劑、細胞周期調控藥物、信號轉導阻滯藥物等靶向藥物分析。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在宮頸癌診斷和治療領域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對于中晚期宮頸癌患者而言并沒有存活率較高的療法,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方向更傾向于靶向治療。靶向治療可以針對癌細胞中的分子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可以特異性的與致癌位點結合起到治療作用,具有副作用小和專一性高等優點。不過對于宮頸癌來說,其相對應的靶點藥物臨床試驗較少。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靶向分析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一種分泌性糖蛋白,它與酪氨酸激酶受體相結合并通過自分泌的方式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遷移、增殖和血管重建,在很多腫瘤組織中高表達,對腫瘤組織轉移和生長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水平與宮頸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臨床病理分期、深肌層浸潤間、腫瘤直徑等均成正相關。因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已經成為抗宮頸癌治療的重要靶點。目前主要應用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靶向的藥物主要有帕唑帕尼和貝伐單抗,其中貝伐單抗是第一種獲批上市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藥,其不僅可以減少腫瘤的血供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還可以改善宮頸癌血管的紊亂無序狀態,使藥物更容易進入相應的組織中,增加腫瘤組織的敏感性,從而達到抑制宮頸癌細胞生長和轉移的效果。貝伐單抗治療直腸癌方面已經獲得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而應用于宮頸癌治療國內外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拮抗劑的靶向分析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抑制劑是一種跨膜糖蛋白,可以控制細胞增殖和分化,并且調控腫瘤發生、侵襲和生長,與腫瘤組織的形成及發展密切相關。
研究發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在宮頸癌組織中明顯高表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拮抗劑分為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和抗EGFR單克隆抗體,兩者都可以通過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自體磷酸化和下游信號傳導,達到誘導腫瘤細胞死亡或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目地。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拮抗劑分類見表1,其中可逆性吉非替尼是目前醫學研究上最為廣泛的口服小分子抗腫瘤藥物,其在子宮頸癌Ⅱ期治療中能夠有效地控制腫瘤組織的擴散。
表1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拮抗劑分類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細胞周期調控藥物的靶向分析
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一類蛋白酶,對基因表達調控和染色體的結構修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可以誘導乙酰化組蛋白在宮頸腫瘤細胞染色質P21WAF1基因中的積累,控制與宮頸腫瘤細胞系相關的惡性表型基因的表達,代表藥物是丙戊酸。
信號轉導阻滯藥物的靶向分析
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可以調節細胞繁殖和腫瘤組織生長,并參與蛋白質的合成,是Akt/PI3K通路的重要靶點。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異常活化可以導致多種腫瘤的生成,通過調節其信號途徑來調控異常活化有助于減小宮頸癌細胞的存活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劑代表藥物為CCI-779mTOR抑制劑。此外,人體中存在的bcl-2、mdm-2、p53等基因都與細胞凋亡的信號通路相關,這些基因也成為靶向藥物治療的關鍵點。
其他靶向治療藥物
環氧化酶-2(COX-2)的表達與多種類型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相關;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能通過破壞基質的降解平衡而促進癌細胞突破細胞外基質構成的組織學屏障和基底膜,從而影響腫瘤腫瘤的轉移。還有一些單抗,如抗HER-2的單抗、抗CD20的單抗、IGFR-1激酶抑制劑、泛素-蛋白酶體抑制劑等。
另外,許多新型腫瘤靶向治療藥物如反義mRNA抑制劑、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等也已成為目前宮頸癌基因靶向治療中的研究熱點。
總結
靶向治療為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針對宮頸癌發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研制出的靶點不斷涌現,有的已經應用于多種癌癥的臨床上,但對于宮頸癌而言,靶向治療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治療方案的選擇、治療藥物一般只針對單個靶基因、只能單一抑制以及遠期不良反應的各方面的問題。隨著生物學研究的發展和基因工程技術的提高,未來靶向治療必將成為治療宮頸癌有效并重要的手段之一。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