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碳纖維在航空航天、汽車等領域應用不斷拓展拉動了碳纖維的需求增長,碳纖維生產企業也在逐漸增多,本文從全球和國內兩個視角對碳纖維企業的競爭格局進行了分析。
碳纖維的生產工藝復雜,核心環節很多,包括原絲生產、中間碳化、下游復合材料及應用(見圖1)。
圖1 碳纖維產業鏈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碳纖維企業眾多,分布在碳纖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見表1)。
表1 碳纖維產業鏈企業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碳纖維產能高度集中,美日企業占主導地位
隨著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發展,全球碳纖維的產能一直保持持續增長,2017年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達到14.71萬噸。全球產能主要集中于美國、日本和中國,產能合計占全球總產能比重為62.4%(見圖2)。小絲束碳纖維又稱為宇航級碳纖維,產能主要集中于日本;大絲束碳纖維又稱為工業級碳纖維,產能主要集中于歐美國家。
圖2 2017年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碳纖維企業可分為三個梯隊:首先是以日本東麗為代表的、具有規模和技術優勢的企業,其次類似德國西格里(SGL)專注于特定領域并且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再就是臺灣臺塑、土耳其阿克薩和韓國曉星等具有成本優勢的企業。
碳纖維的下游對質量要求非常高,對比2017年全球8.42萬噸的市場需求,全球有40%以上產能處于閑置,具備技術和規模優勢的企業容易獲得市場,因此市場份額主要被前五大企業占據。 2017年全球產能前五大企業依次為日本東麗、德國西格里、美國卓爾泰克(已被東麗收購)、三菱麗陽、日本東邦,合計產能8.52萬噸,占全球總產能的58%(見圖3)。大絲束碳纖維市場方面,美國赫氏以58%的市場份額占據絕對優勢,其次是德國西格里,市場份額為31%,日本三菱擁有9%的市場份額,這三家企業占據全球大絲束碳纖維市場份額的98%,其余企業僅占據2%。小絲束碳纖維市場方面,日本東麗占據26%的市場份額,擁有全球最大的小絲束碳纖維產能。
圖3 2017年全球碳纖維前十大產能企業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碳纖維在航空航天、汽車、風電等領域的需求持續增長,碳纖維龍頭企業一直在積極地擴建產能:2018年,日本東麗計劃在匈牙利和墨西哥投資200億擴建工廠,提高兩成碳纖維產能;2019年韓國曉星計劃投資468億韓元增建碳纖維生產線,將年產量從2000噸提升至4000噸。而其他不具有技術和規模優勢的企業由于只能向低端市場供應產品,盈利能力弱,難以持續經營,碳纖維市場集中度在不斷提高。
國內碳纖維產業集中度低,競爭格局尚未成型
我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投入研發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由于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以及中國落后的工業水平等多方面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十分緩慢,現階段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遠遠落后與發達國家水平。
國內資本盲目進入碳纖維領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我國碳纖維產業產能釋放不足,高端產能缺口大,低端產能過剩。我國目前已有近百家企業從事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制和生產,目前國內年產能超過千噸的僅有中復神鷹、江蘇恒神、精功集團、光復威材、中安信、蘭州藍星和太鋼鋼科(見圖4),產業集中度較低。國內大部分生產企業單線產能僅為百噸級,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成本居高不下,大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圖4 2017年中國碳纖維企業理論產能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我國行業內優秀的碳纖維全產業鏈企業有中復神鷹 、江蘇恒神、光復威材和中簡科技。
中復神鷹是我國最早涉足碳纖維的企業,擁有最先進的碳纖維技術和最大的產能(見圖4),其牽頭完成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復神鷹背靠鷹游集團,布局全產業鏈,包括生產設備(鷹游紡機)、原絲和碳纖維(中復神鷹)和下游復合材料制品(常州神鷹碳塑、神鷹自行車)。
光復威材是A股上市公司,專業從事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范圍包括原絲、碳纖維、碳纖維織物、預浸料和復合材料、碳纖維制品。公司的軍工產品毛利率高達75%,民用領域產品相對較低一些,軍工訂單不斷增加拉動業績持續增長,2017年營業收入9.5億元 ,相比2016年增長50%,歸母凈利潤2.4億元。
江蘇恒神是新三板掛牌公司,主要從事高性能碳纖維、增強增韌樹脂及先進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用于民航、高鐵、軍工等領域,近幾年一直投入項目建設,研發投入大,市場拓展還不夠充分,目前還未開始盈利,2017年營業收入為2.04億元,歸母凈利潤為-3.32億元。
中簡科技是由中科院碳纖維技術團隊與常州三毛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組建,產品主要面向航空航天領域的軍工企業。中簡科技于2019年通過IPO審核,成為A股上市企業。公司是少數的從事碳纖維能夠盈利的企業,2016年營業收入為1.50億元,歸母凈利潤為0.60億元,2017年1-6月營業收入為0.72億元,歸母凈利潤為0.40億元。
結語
碳纖維生產環節多,產業鏈涉及企業眾多;全球碳纖維產能集中程度高,美日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其中大絲束產能集中于歐美,小絲束產能集中于日本;我國碳纖維發展水平落后,產業集中度較低,大多數企業處于虧損狀態,目前優秀的全產業鏈碳纖維企業少,競爭格局尚未成型。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