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節能減排已成為汽車工業的發展重點,汽車的輕量化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一。本文重點介紹碳纖維材料在汽車輕量化領域的應用、市場前景以及發展所面臨的阻礙,剖析了汽車用碳纖維產業的發展趨勢。
汽車輕量化,是指在保證汽車的安全性能和強度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汽車的整體質量,從而提高汽車的動力性,達到降耗減排的目的。相關研究表明,汽車整車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而汽車整車質量減少 100kg,油耗降低0.5 L /100 km,二氧化碳排放可減少10g/Km,加速性能提升 8%-10%,制動距離縮短 2-7m。
碳纖維是汽車輕量化新材料的最佳選擇
汽車輕量化有結構優化設計、輕量化新材料、輕量化成型制造工藝三種方法,其中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效果較為顯著,目前應用較多的汽車輕量化材料包括鎂合金、鋁合金、先進高強度鋼和碳纖維,其中碳纖維具有低密度、高比強、高比模、耐疲勞性能好、耐腐蝕性能好、可設計性強、減震等明顯優勢,是輕量化的最佳選擇(見表1)。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可使車身質量降低60%以上,續駛里程提高25%以上,既能降低質量及油耗,還能讓汽車更輕便靈巧。
表1 碳纖維與其他汽車輕量化材料對比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碳纖維在汽車輕量化上的應用
1979年,美國福特公司提出了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進行汽車輕量化制造的構想,將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在車體面板、傳動軸和板彈簧、發動機機體、連桿和活塞等部件。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汽車工業的應用,復合材料不僅能夠用于制造簡單的汽車非承力件,還能夠用于制造承力件。目前碳纖維復合材料已經在汽車車體和零部件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如汽車的車身、內外飾、尾翼、汽車底盤、發動機罩等(見圖1),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汽車領域的滲透率正在不斷增加。
圖1 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汽車零部件中的應用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
德國寶馬公司在碳纖維汽車輕量化領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是第一個大批量使用碳纖維作為車身材料的整車廠商。豐田、通用、奧迪、奔馳、大眾、福特、日產等為代表的知名國外廠商也已經開始介入碳纖維產業,逐漸將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到旗下不同車型。
表2 碳纖維在汽車上的應用實例
(資料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汽車輕量化趨勢拉動了全球汽車工業對碳纖維的需求(見圖2),近年保持持續增長趨勢,2017年全球碳纖維在汽車領域的需求量已達0.98萬噸,占全球碳纖維需求總量的11.64%。
圖2 全球汽車領域碳纖維的需求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國產汽車領域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奇瑞、觀致、北汽等已開始將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在新能源電動汽車上:2014年奇瑞公司和中科院合作推出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艾瑞澤7,將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在車身上,外殼減輕了10%的重量,降低7%能耗,車身總體減輕40-60%的重量;2017年,北汽集團與康得復材簽訂了中國首個碳纖維汽車部件量產訂單;2017年北汽集團生產的電動汽車ARCFOX-1用了康得復材設計開發的整體成型碳纖維復合材料上車體。
突破成本制約,汽車碳纖維復合材料將迎來廣闊前景
我國汽車工業自2000年后保持快速擴張,2000-2017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2.75%,目前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汽車工業規模,制造環節構成單輛汽車大約一半的成本,汽車輕量化擁有大規模的相關產業鏈。現階段我國汽車以鋼材作為主要的車身材料,比重達到55-60%,汽車輕量化程度較低。汽車及電動車的產量增長、汽車輕量化材料占比的增加將給汽車用碳纖維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根據預測,到2025年國內汽車產量將達到3000萬輛,電動車達到600萬輛,按照分別減重25%和50%的標準,汽車領域對碳纖維的需求至少將達到10萬噸。
但碳纖維昂貴的價格使其應用范圍受到極大的限制,目前汽車用碳纖維單價高達400元/kg,遠遠高于其他的輕量化材料,只適用于豪華型汽車或者跑車,在汽車行業的滲透率較低。根據專業測算,汽車用碳纖維需要下降到60-100元/kg,經濟性將與鋁合金一樣,高成本是汽車用碳纖維大規模產業化的一大阻礙,是生產汽車用碳纖維的企業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碳纖維企業和各大研究機構都在探索降低碳纖維成本的路徑,主要包括:規模效應,但存在邊際遞減效應,產量超過1000噸后效果不明顯;原絲材料:采用瀝青基原絲代替主流的PAN基原絲可以使成本下降30-40%;垂直整合產業鏈是大型碳纖維企業的普遍做法,產業鏈一體化能夠提高運轉效率,減低成本。
結語
碳纖維以優異的力學性能成為汽車輕量化的最佳選擇,在汽車工業得到大力推廣;我國汽車碳纖維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較高的成本限制了汽車用碳纖維的大規模產業化發展,降低成本將成為汽車用碳纖維產業發展的一大主題。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