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免疫異常性、炎癥性皮膚病,多伴有皮膚瘙癢、鱗屑及紅斑,其致病因素主要是免疫、遺傳、感染等方面。人體內中性粒細胞具備很強的分泌功能,可以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譬如IL-1α、TNF-α、IFN-γ、IL-12和IL-23等,這些細胞因子皆可加快銀屑病炎癥的發展。除此之外,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在銀屑病的發生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重點介紹中性粒細胞在銀屑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及其在治療銀屑病領域的相關研究。
通過對銀屑病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發現,人體的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是免疫微環境紊亂并導致銀屑病的重要因素。而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在人體表皮聚集形成的Kogoj或Munro微膿瘍,也是銀屑病發病機理的典型特征之一,不過目前研究并未明確其在銀屑病領域免疫紊亂中發揮作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這群免疫細胞深入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可以作為治療銀屑病領域的新方向。
中性粒細胞是導致銀屑病發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循環系統中最豐富的白細胞,該細胞胞質呈極淺的淡紅色,具有吞噬、趨化和殺菌等作用,是驅動固有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關鍵存在。早在2014年,研究人員在相關試驗中就觀察到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幾乎每個樣本都有中性粒細胞遷移,遷移周期大概是5-7天,遷移模式分為四個階段:真皮乳頭向上凸起→中性粒細胞穿過表皮→中性粒細胞在棘層聚集→中性粒細胞在角質層聚集微膿瘍退化。由于多種炎癥因子的濃度梯度趨化作用,導致中性粒細胞在銀屑病表皮聚集和真皮浸潤。而最新研究表明,銀屑病患者皮損中的IL-36細胞因子可以明顯上調角質形成細胞的水平, IL-36細胞因子是引發中性粒細胞炎癥的重要分子之一。
中性粒細胞在銀屑病中發揮的作用
據專家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作為銀屑病患者皮膚損傷部位白細胞介素IL-8和IL-17等細胞因子的主要來源,中性粒細胞分泌合成的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抗菌肽LL37、中性粒細胞胞外網狀陷阱等在銀屑病發病的機制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在銀屑病皮損中的表達顯著增加,試驗中,與健康對照組相比,銀屑病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水平也明顯提高,且與腫瘤壞死因子a、IL-6等致病水平呈正相關。
中性粒細胞分泌的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也能通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路在體內和體外刺激角質形成細胞增殖。
抗菌肽LL37能夠上調致病因子IL-8的表達,導致人體皮損部位聚集中性粒細胞,IL-8細胞因子還可以刺激中性粒細胞釋放更多的抗菌肽LL37,加深趨化更多的炎癥細胞。抗菌肽LL37特異性CD8+T和CD4+細胞在銀屑病皮損中過度表達,可導致中重度銀屑病的發生。
中性粒細胞胞外網狀陷阱與眾多感染或非感染疾病密切相關,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和分泌型中性粒細胞蛋白酶抑制劑是組成中性粒細胞胞外網狀陷阱的重要部分,它們能結合自身的DNA,誘導IFN的表達,從而促發T細胞介導的病理性自身免疫反應,導致銀屑病的發生。
圖1 銀屑病皮損增殖模式圖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中性粒細胞可能成為治療銀屑病領域的新方向
近年來,隨著研究人員對中性粒細胞在銀屑病發病機理中作用的關注,針對于中性粒細胞治療銀屑病的研究也逐漸開展。日本研究人員經過多臨床試驗表明,利用免疫吸附技術清除中性粒細胞可以緩解關節病性銀屑病和膿皰性銀屑病的病情。假底物衍生肽、靶向中性粒細胞蛋白酶抑制劑和IL-36R抑制劑可以明顯減少皮損處重要炎細胞浸潤和炎癥因子分泌,在治療銀屑病領域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隨著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中性粒細胞的功能和特性逐漸被人們所認知。雖然中性粒細胞存在著不能被基因修飾、無合適的細胞系和存活時間短等研究難題,但是研究中性粒細胞的多種免疫和趨化啟動功能有助于銀屑病免疫學理論的深化和完善,更有助于開發更多的銀屑病新療法、新藥物和新途徑,對于其他中性粒細胞相關疾病的領域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是導致銀屑病發病的重要因素,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起重要的作用,隨著研究人員對中性粒細胞研究的逐步深入,中性粒細胞有望成為治療銀屑病領域的新熱點。在中性粒細胞治療銀屑病領域的發展的同時,也將帶動關于中性粒細胞相關疾病治療領域的快速前進。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