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的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沿著三條路徑進行了實踐:一是煤炭清潔化、低碳化生產;二是煤炭廢棄資源減排與利用;三是礦區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面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應多舉并措,從而加快其轉型升級。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生態治理的三重背景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的煤炭資源綜合利用之路成為當前及今后的必然選擇。
圍繞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的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的行業轉型升級任務,現實實踐主要從以下三點開展:
一是煤炭清潔化、低碳化生產。近年來,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無煤柱自成巷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得到推廣,在高效開采、合理開發的同時,從生產源頭便減少環境破壞和相關物耗能耗。2017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70%以上,智能化洗煤廠建設和先進洗選技術助推了煤炭洗選加工提質增效。
二是煤炭廢棄資源減排與利用。致力于讓煤炭開采的共伴生資源得到合理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煤矸石、煤泥等次級產品進入電力、深加工、建材等下游產業,礦井水進行梯級利用,廢水實現近零排放,瓦斯抽采、瓦斯發電,煤層氣集輸、壓縮、液化和民用,傳統的“三廢”利用率逐年提高。山西大同塔山循環經濟園區將煤炭“吃干榨盡”,實現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路循環,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三是礦區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綠色礦山、綠色礦區、綠色家園。為了治理和修復煤炭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破壞,煤礦采取了建設礦井水低下水庫、土地復墾、植被恢復、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等手段,例如:內蒙古準格爾、山西平朔等露天礦區實現采掘、排棄、造地、復墾、種養殖一體化,重塑采后生態體系;江蘇徐州潘安湖完成從采煤塌陷區到國家4A級景區的蝶變;河北開灤、山西同煤建成國家礦山公園,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流發展。
煤炭資源綜合利用逐步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資源、能源的梯級利用,推動了礦區經濟增長、資源節約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發展,但在當前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先進適用技術的普及應用還不均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高值利用技術、低濃度瓦斯提濃及綜合利用技術等關鍵技術和工藝還有待突破或優化。現有技術的經濟性不高,產業化程度不高,相關扶持政策不夠具體完善和落實不到位。
今后一個時期,煤炭在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位置將難以替代,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科技進步、能源革命的潮流需要煤炭資源綜合利用。
首先,加強產業布局,加大企業綠色化改造。發揮示范工程、循環經濟園區的引領作用,引導煤炭企業深化礦區循環經濟建設,加大綠色化改造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促進產業聚集、產業耦合、產業鏈延伸和區域優勢互補。
其次,加快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推廣、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推進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煤矸石、煤泥、礦井水、粉煤灰等利用水平,組織對關鍵、共性、前沿技術與裝備的產學研合作和攻關開發,切實提升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創新的效率和質量。
再次,推進綜合利用的市場化、產業化水平。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利用國有企業混改、股份合作等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循環經濟產業項目的合作開發和市場化運作,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針對老舊礦區環境治理可以采取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模式,加速礦區綜合改造,發展生態農林漁業和旅游業,提升生產服務效益。
最后,加強政策支持保障和依法落實監管責任。政府繼續加強對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的規劃、標準等政策引導,對發展循環經濟項目、技術改造和應用、科研攻關等進行財稅扶持,鼓勵社會組織、科研院校、企業、社會公眾參與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和相關服務,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政府依法行使環境保護監管職責,企業強化生態恢復治理主體責任。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